小海认为书如果只是读的话,最多是了解了一些皮毛,稍微打开了一点视野而已。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不去实实在在的做一做,是不知道其中深浅的。
《断舍离》这本书从6月27日开始读和尝试做;
读的很慢,每天做一点。
下面对本书做个简单的介绍
断舍离:通过舍弃,整理物品,将心中无用之物整理得一干二净,让人生变得愉快的方式。
是让人放下心中执着的教导。让自己置身在感觉舒适的环境中。
步骤有三:
舍行为先:舍弃其中积累的废物。
断行其后:断绝不需要的物品进入其内。
离行结尾:脱离对物品的执着,身处宽裕而自在的空间。
舍行为先:舍弃其中积累的废物。
这里的舍弃是指:只为“自己”留下“现在”需要的东西,其他的全部舍弃。
这里的废物是指:让自己感觉“不舒服/不需要/不适合”的东西;物品本身有价值却不适合自己的东西;自己现在此时此刻完全不需要的东西。
被舍弃的物品可做如下处理:
(1)丢弃掉;
(2)送人、卖掉、捐赠
(3)“3R原则”(再循环利用,再使用,再改造)
实践:
读者可以尝试用以上的思维整理一下自己的钱包,小海尝试之后发现真的很难取舍。
如果一个物品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说让人感到“不舒服/不需要/不适合”为什么还要留着呢?
书中作者给出三个原因:
A,逃避现实;
B,因为执着于过去;
C,对未来充满不安;
小海的舍弃不掉原因是喜欢囤货/喜欢收集过去的东西,囤下来的物品就像用了一样,囤下来的书就像读过了一样,其实只读了书名显得很有学问的样子,这就是我暴露出来的特性吧~
看来需要一个谢耳朵的储藏库,把用过的牙刷写过的笔都存储起来。
我们总是以物品为主,认为这个东西不要了可惜,明明挺好的,却没有思考过自己是否还使用它,如果自己不使用的物品就算再好,也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
所以尝试着将以物品为主的思维,转化聚焦为以“自己”为主。
“还能用呢,如果丢弃了多可惜啊。”因为扔掉可惜所以把那些不再用得着的东西存放起来,难免把自己原本宽松舒适的空间慢慢的侵蚀、吞灭。不幸的是,房间乱的一塌糊涂,整个人也跟着坐立不安起来,这是何苦呢? 可惜的正确用法,应该是为遏制拿取毫无用处的东西,而不是针对禁止丢弃东西。
“不能随便扔东西”的旧式教育观念”。不能丢弃东西其实是那个受到物质缺乏,东西越多越好的年代的教育影响而形成的,而我们现在却在被比比皆是,杂乱无章的杂物所困住,不再因物质缺乏而困扰,所以很明显这种教育观念已经不适合我们。
“说不定有一天能用得着”。首先用得着的几率有多少呢?正因为存放这些杂物,整理这些杂物,结果我们真正必要的东西却不见了!这说的就是我。在一大堆化妆品中,我不仅无法一一使用,还经常重复购置,而且一到夏天,我去年新买的防晒霜必定找不着,而到冬天它又出现搅扰我的视线。说不定有一天用的着?那到时候再说吧。会有办法的。
“那些东西很贵的”。面对那些舍不得丢弃的昂贵物品,首先就得从经济损失方面做一些考虑。你计算过,我们管理那些用不着的东西,要花去多少成本吗?而且每次看到这些东西都是负担,负罪感,败家感,还有不断整理需要花费的心力,所以果断丢掉吧!
“那是别人送的,代表着一份情谊”。礼物实际上只是情感传递的媒介。如果这些礼物完全合乎自己的心意,那真是幸运之极,但这种情况少之又少。礼物的一赠一收,本身就代表着心意表达这个行为的圆满结束。对方送我们礼物,是为了让我们高兴,如果礼物本身变成累赘之源的话,也不是对方希望看到的。同时我们的房间也不是用来储藏从他人处得到的礼物的。所以礼物也可以丢弃。
“那是非常有意义的纪念品”。其实回忆的价值并不蕴藏在纪念物品中,即使纪念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价值。东西本身泯灭了,它承载的某些回忆却永远不会泯灭。很多人后悔因为东西过多而没有好好整理记忆,或当生死的本质展现在自己眼前时,才终于明白对物质的执著,使自己陷入无边的苦海中。
原文中说:将身边众多的物品当中,只留下最亲密的好朋友。
另外请思考一下:你是不是有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说感到“不舒服/不需要/不适合”的念头,留在心中呢?
今天就聊到这里,下次接着聊。
推荐一篇关于断舍离的文章:
http://www.timetimetime.net/yuedu/27633.html
哈哈!提前祝月月生日快乐!明天吃啥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