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做一个有关记录卡的省级课题——《依托记录卡促进小学生个性习作的研究》,这是几年前我参与研究的另一课题《借助汉之星促进小学生个性习作的研究》的“递进版”。
两个课题都运用了记录卡,携带方便、记录快捷旨在促学生留意生活,感知内心,积累素材。原来的研究中记录卡分为几种,侧重于格式的研究,当然,服务于小学生写作。在此基础上,针对小学生的习作练习,我们又深入研究,将记录卡分为“写人记录卡”、“写事记录卡”、“观察记录卡”、“描物记录卡”、“活动记录卡”、“读书记录卡”与“资料记录卡”,较原来更系统、更细化。
因为新学校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记录卡,需要一段时间磨合,也因为地处城乡结合处,学生的基础不太好,我们对记录卡的格式进行了重点研究。最初设计的一套,内容项目涵盖了“全”,用A4纸拉出来的。开题时,韩爱华校长提出:这是“记录单”,不是“记录卡”,“卡”就是“卡片”,突出了“小,方便携带”的优点,这个“记录单”则没有。我们当时进行了思维碰撞,可以尝试一下,看哪个更适用。
在实验操作中,我尤其注意了这方面的探究,发现“写人”“写景”“活动”类习作用“记录卡”更有针对性,可以进行“对话”“动、静态描写”“动作描写”“场面描写”等专项练习,但“写事”“活动”类习作运用“记录单”可以更完整,学生能完成记录单,写作便一定能写完整。“写事记录单”包括“什么事”“主人公”“发生时间“起因”“经过”“结果”和“收获与启发”,“活动记录单”包括“活动名称”“活动时间”“参加人员”“活动过程”与“感悟”,这两类习作,学生写完记录单,再指导时引领学生多注意细节,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与描写手法就行了,毕竟大框架已经有了,孩子们能写完整。
无论“记录卡”还是“记录单”,都是为作文教学服务的,哪个运用起来简洁、高效,就用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