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最近看了几本外国作品的缘故,一看到《中国女孩》这个书名感觉特别亲切,这本书里到底写了什么呢?有种强烈的欲望想知道这本书的内容,瞬间对这本书产生的阅读的兴趣。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生命历程中的喜怒哀乐点缀着流逝的岁月风景。独特的成长与思考是一本富有哲理的书籍,给予读者另一种人生的解读和对生命的诠释,从而获得新的人生启迪与思考,去成就自我人生的追求和探索。
如果说《风雨哈佛路》中女主人公独特的成长经历是另类的存在。(父母营造的家庭环境给予她人生的最初涂上了灰暗的底色,但她毫无畏惧,在生命的旅程中,经历、思考,从而醒悟,获得人生新的意义与追求,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奋斗,实现了自己的哈佛梦。)
那么,《中国女孩》中女主人公的长成长经历则是一种典型。原生家庭,父母的关系给予了她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其实就是作者的成长记录、生命历程的思考和自我疗愈的心路历程。
《中国女孩》作者王苇柯。1989年出生于南京,5岁时随父母出国,辗转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以3.98分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布隆菲尔德山国际高中,又以SAT2满分的成绩被哈佛大学录取,主修化学,辅修英语。2011年被选为哈佛大学优秀本科毕业生,获得化学学士学位,在读公共卫生博士期间转行写作,并且在波士顿大学获得艺术硕士专业学位。
她的小说经常发表《阿拉斯加季刊评论》等多个文学刊物上,《中国女孩》出版于2017年,整部小说语言幽默、天真、生动,不仅让亚裔读者,也让许多美国本土年轻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一些主流精英媒体纷纷给予报道和评论,《娱乐周刊》的书评给予了满分A。
这本书迅速获得了包括海明威笔会奖、怀丁奖在内的一系列文学奖项,作者也因此书被美国基金会评选为“五名最杰出的话35岁以下作者”之一。同时,这部小说也被亚马逊影响业看中,已成立制作团队,进行电影改编。
《中国女孩》这部小说共分为二个部分,十一个章节,详细描写了一个在波士顿著名学府里攻读化学博士的中国女孩的成长、情感和身体困惑,文学简洁、语言幽默、天真、诚实而富有个性,让读者产生共鸣的同时,又给予读者人生的思考与启迪。
原以为翻开书,是以中国女孩的成长开始叙述展开的,却没想到是以中国女孩和男朋友艾瑞克之间情感为线索进行描写的。艾瑞克,一个红发少年,家里的独子,家住在风景如画的小镇上,有着非常疼爱他的家人,与中国女孩已同居两年,养了一条狗。艾瑞克对中国女孩有过一次求婚,可是中国女孩并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但却让她的内心涌起了恐惧和思考。
中国女孩想象着,均为独生子女的两人结婚,双宿双栖,假如双方父母同时生病,小辈只有自己和艾瑞克两人;假如自己再有了孩子,那么两人要照顾那么多人,到时谁来遛狗?读到此书,我想作者的思考是现实的,同时也是庸人自扰。
在小说的后续阅读中,我找到了真正的答案。中国女孩之所以欢喜的答应艾瑞克的求婚,是因为受父母的婚姻所影响。在中国时,她的父亲是一个助理研究员;母亲是一位药剂师,外婆是建筑师,外公是物理学家,中国女孩出生后,由母亲照料,父亲梦想出国,没有时间管她们俩。她父亲为了申请工程博士项目,给能找到的所有美国大学和该领域的所有教授都写了信,整整三上,终于有位教授开口允诺。
移居美国时,中国女孩五岁,是她母亲用存款和从娘家拿的钱付父亲的学费及全家第一年的吃住开销。她的父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短短三年)完成了博士学业,又找了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女孩原以为生活步入正规,可以轻松快乐的在国外生活时,却没想到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糟糕,彼此之间的争吵愈演愈烈。
她的父亲认为母亲没有工作,没有权利对自己的一切指指点点;而她母亲同则认为,为了父亲的追求与梦想,她付出牺牲了许多,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抛下了家人与朋友,换来的却不是男人的感激,而是男人指责。于是吵架成了父母生活的常态。
当艾瑞克希望能去俄亥俄的欧柏林学院任职,并第二次向女孩求婚,希望她能与自己一起过去时。女孩感觉与母亲的命运有些相似,面对同样的选择,有了母亲的前车之鉴她想如果自己跟随艾瑞克去俄亥俄,那么必会落到与母亲一样的下场,整天郁郁寡欢,走到哪里都带着一身怨气。所以,女孩也没有接受艾瑞克的第二次求婚,最后,艾瑞克置身前往俄亥俄的欧柏林学院。
艾瑞克走了,女孩曾因在实验室砸碎五个烧杯后而不得不放弃学校的生活,但她没有自暴自弃,有一条狗陪伴她,还有一个闺蜜可以陪伴谈心,除了给学生辅导数学外,还接受每周一次的心理医生的治疗。慢慢地,女孩接纳父母婚姻的不足,正视了自己与艾瑞克的爱情,试图挽回他,给艾瑞克写短信:“你会不会考虑一下回来做做客,仅仅作为朋友也好?"
小说写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了,女孩是否挽回了自己的爱情,我们不得而知。读完作者这部成长史,让我明白,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反思人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人生问题该如去何面对,同时拥有一个有智慧的闺蜜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