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这个行为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为什么是本能?难道出生我们就认识字?就知道文法?并非如此,这种本能其实是一种表达自己的诉求的愿望。人在出生的时候就知道表达自己的诉求,这实际上是隐性的逻辑思考。等人学习了文字和语法,人就能借助一种媒介把这种隐私逻辑给整理成有序的文字,让更多人能明白知道。),虽然这是一种本能,但是要怎么样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任何一个写作者都需要学习。
学习嘛,就必然要去查找各种学习资料。但是奇怪的是,看完了各种谈论如何更好的写作的资料之后,我们反而更加不知所措了。这其中最让我们感到疑惑,也是各种学习资料中共同拥有的一个元素。这个元素就是——速度。对于速度与写作训练的关系,这些学习资料的诠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只要每天有目的写一篇文章(就是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后,根据一个领域和类型,每一天写一篇或者多篇文章。),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写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他们把这种训练称为“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实际上,这种方法是因人而异的,并非对于所有人都有用。(比如我,写了30多万字,但我觉得也没什么提高)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日复一日的无聊枯燥的练习中(最重要的是,没有人会付一毛钱给你。所以你得到的愉悦感会一天一天降低,最后归为0,到这个时候,你这个行为就会停止。),对于写作没有特别强烈兴趣的人就不会放弃练习写作,所以这是得不偿失的。那么,是不是不需要天天练习写作也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呢?(想得美)这种想法自然也是不可能的,只是这样天天练习写作是有前提和后续的。
而这个前提和后续也是建立基础,和不断修正自己的一个过程。在这一方面,台湾著名作家陈懋平(也就是三毛)的故事(这是她自己作品中写的,不是外面流传的心灵鸡汤。)似乎能给今天学习写作的学习者们一点启示。话说那个时候三毛还是一个小女孩,有一天她得知一个著名作家(白先勇,桂系著名将领白崇禧的儿子,台湾著名作家学者。)和她住在一条街上。于是她有事没事就去他家玩,顺便拿她的文章给他改,在请教他怎么写一篇作文,久而久之在他的指导下,小三毛的作文水平直线提高,在班上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于是,进一步三毛开始有针对性的练习,并向报社投稿开始赚取稿费。慢慢的三毛的水平越来越高,在文坛上也有更多人知道她了,于是她就能靠自己的兴趣养活自己了。从而,三毛在写作的道路上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那么,我们可以从这段人生经历中吸取什么有益的道理,并尽可能的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去呢?
很显然这个故事,并不是让你天天去骚扰知名作家,(在说你也不是小萝莉)而是涉及到了写作的基本学习方法。首先,在练习前要打劳基础,因为没有基础的练习只是胡言乱语罢了,这个基础如何建立呢?可以第一步从了解字词句的结构开始,然后开始练习写片段(人,景,物),等片段练习完毕后,在画一段时间寻找自己擅长撰写的文体类型。在做完这一些以后,你的文笔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种质量的保证下,你每天练习的文章才有质量的保证,而这种质量的保证也是你前进的动力之一。
其次,你需要批评(除了毫无营养的恶毒谩骂)或者赞扬,这样你才能有效的发现自己文章的问题。那么,你如何获得这种意见呢?其实渠道有很多,只要你把写完的文章发到各个网络平台上,或多或少都会得到人们的评价。当你做完这一些步骤后,在你写作的道路上就基本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良性循环。至于你以后如何继续提高你的水平,或者你最终会走到哪一步上。还需要你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摸索。但是就写作的速度来说,这样的打开方式才是正常的。也希望更多有志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学习者,能够沿着这样科学的方式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