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发生在孩子身上司空见惯的情况吧。
我家大小两只“神兽”,平日里空余时间,都喜欢拿起大人放在一边的手机,点点这个刷刷那个,不亦乐乎。
相信这样的场景也在绝大多数家庭日常上演,大家好像都习以为常了。
一般10岁以下的孩子,拿手机的玩法无非是看看动画片。
而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玩耍和想要探索的内容就多了,游戏、抖音、视频、微信……玩得比很多大人都溜!
如果家里是给孩子配了个人手机的(当然,此法不提倡),作为家长我们会想方设法给孩子开启“青少年模式”,让其避开不健康的信息。
然而更多的情况是孩子没有自己的手机,但又喜欢拿着大人的手机玩。
这个时候,除了教育孩子少玩游戏,不看低俗的内容外,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长会关注到另一个很重要的点:
尊重别人的隐私,不随便翻阅父母的个人信息。
很多父母都会不厌其烦的引导孩子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能随便让他人侵犯到自己。
但却很少有人会特意教育孩子对他人隐私保持该有的尊重和敬畏。
01
关于隐私的问题,即使父母是在教育孩子保护自己隐私的时候,更多的也还是停留在“隐私部位”这个表面的范围。
或许,在大人的眼里,小屁孩的隐私也就仅限于此。
但如果把这个词放到成人之间和亲密关系中来讨论的话,内涵就不止于此了。
法理意义上对「隐私」的定义是:
已经发生了的符合道德规范和正当的而又不能或不愿示人事或物、情感活动等。
这个解释告诉我们,所谓的「隐私」不是某些人狭隘地认为的见不得人、不道德、不正当的个人事情。
而仅仅就是属于个人化的事务、信息或领域,那些秘而不宣,不愿他人探知或干涉的事实和行为。
简单点说,就是我不想让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人知道的事。
这些事不一定会影响和损害到他人,而且受到法律保护。如果你未经我允许就窥探和暴露了它们,那你就侵犯到了我的隐私,是可以被定罪的。
在亲密关系中,关于隐私的探讨总会不可避免地与坦诚相对立。
然而在良性的亲密关系里,其实没有绝对的坦诚和零存在的隐私。
毫无保留的坦诚有时候会变成一种伤害,而对彼此隐私的保护和捍卫,也只是一种自主决定的边界感控制。
所以在两性关系里,过度强调坦诚和隐私的非此即彼性,容易演变成一种强加上去的情感绑架。
更不要以此去窥探人心试探人性,再亲密的关系失去了边界感,都会失控崩塌。
我们可以试想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小天地,里面都住着一个“小我”,我们需要好好保护他。
同样,我们也不能随便侵犯到别人心里的那个“小我”。
02
为什么在成人世界里,亲密关系中,我们经常会纠结于坦诚和隐私而无法自拔。
正是因为我们在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没有人很认真地告诉过我们,每个人的隐私是受法律保护的正当权利。
我们无需因此羞愧,相反应该给予尊重和保护。
为了避免我们的孩子成年之后受困于此,让我们现在就重视起来,好好给孩子上一堂关于个人隐私的自我保护和尊重他人的课。
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尊重。
捍卫自我保护自己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因为是利己的。但尊重他人,不侵犯他人隐私,却并不容易做到,因为是利他的。
如果不想孩子成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损人利己的人。就应该教育孩子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学会关注他人,换位思考。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他,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心里的小秘密,这并不可耻。
它是住在你心里的一个“小人儿”,好好保护它,我们会尊重你。
如果有一天,你想让“小人儿”出来透透气,那么我们欢迎你来跟爸爸妈妈分享你的秘密。
同样的,其他人甚至跟你关系亲密的爸爸妈妈,也会有自己的“小人儿”。
我们不想和你分享的时候,也请你尊重我们的决定,不要随便闯入打扰它,或者强行把它扒拉出来晒太阳,这样会伤害到它。
不要成为伤害他人的霸凌者。
等到孩子长大懂事之后,如果不知道去尊重他人的隐私,往往不经意间会成为那个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霸凌者”,而他自己可能并不自知。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很多欺凌伤害并不完全体现在身体残害上,心灵欺凌的网络霸凌愈演愈烈,其中主导者以青少年居多。
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具体形式可分为10类:网络辱骂、网络骚扰、网络追踪或网络盯梢、在线孤立、网络论战、网络威胁、网络敲诈、披露隐私、网络诽谤、网络伪装。
其中,披露隐私是青少年网络欺凌最常见的形式之一。
披露隐私是指在网上发布有关个人的敏感、私密或令人尴尬的信息,包括传播私人信息或图像。
一个孩子,假使他不知道什么叫做“隐私”,什么是尊重他人隐私,那么也自然不知道未经许可随意披露他人隐私是一种违法行为。
如果还是故意恶意为之的话,那我们更应该反思隐私教育缺失的严重性了!
宋某与同班同学王某有些小矛盾,于是在之后长达1年的时间里,宋某在朋友圈、学校贴吧等网络平台传播王某的隐私,发布恶意攻击王某的言论。
层出不穷的谩骂、侮辱让王某很痛苦,再加上不明真相的网友跟帖辱骂,最终王某不堪其扰,选择了自杀。好在发现及时,并没有酿成悲剧。
来自网络报道
为人父母,我们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成为被欺凌的那一个,千叮万嘱孩子该如何如何保护自己。
但是不要忘记,学不会尊重他人的孩子,终究有一天也会反过来伤害到自己。
03
为了避免孩子因此伤人伤己,让我们在情况还能可控的时候,就做到教育先行。
孩子太小的时候并不能理解这其中的道理。因此,父母最好是在孩子10岁左右进行这方面的引导。
因为这个年纪刚好是孩子独立人格逐渐形成之时,也是对各种知识信息能够接收和明白的时候。
那我们又该在怎样的情况下跟孩子去探讨尊重隐私的问题呢?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借题发挥。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场景,当我们发现孩子拿着大人的手机,随意浏览父母个人信息的时候,当我们教育孩子如何正确对待和使用手机的时候。
告诉他们,你在使用的是别人的手机,里面存储的是手机主人的信息,所以你应该在征得主人允许的情况下,查阅和处理里面的内容。
如果是主人不愿意或禁止你翻看的信息,即使此刻你拿着手机,也不可以随意点开。这是对他人的尊重,对他人隐私的敬畏。
对他人隐私的尊重不局限于手机,还包括电脑、记事本、信件、储物容器等等所有私有的物件。
以及那些因为对方信任你告知与你,却不希望你传播出去的秘密。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往往会模仿和学习大人的行为方式。
所以作为父母,希望孩子学会对他人的尊重,首先得以身作则,在家庭内部形成相亲相爱又彼此尊重的氛围。
父母之间如何对待彼此,就是一种言传身教,在日长月久的潜移默化之下,孩子自然懂得相互尊重就是与人相处之道的潜规则。
我们平等地相爱,因为我们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列夫·托尔斯泰
本文出自公众号:衿语茶话间(id:Zyy-Studio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