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对心理学抱有极高的热情与兴趣。学习心理学,一是因为热爱与兴趣,一直热衷于了解人性,分析社会与世界;二是希望更好地了解自己,探索自我,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以过得更好,更有意义,同时达到自我与社会的平衡。
个体心理学之父的《自卑与超越》在心理选修课的推动下,开始阅读。
比较喜欢探寻起因,所以书中的《早期记忆》《家庭的影响》这两章让我比较有兴趣。
首先,是记忆的作用。“世上没有偶然的记忆。个体接受到印象数不胜数,人们只会从中挑选出自认为与个人问题有关的来纳入记忆,不管它们是多么的模糊不清”, “一个人的记忆永远不会与他的生活方式背道而驰”。书中说,人们常常会意识不到早期记忆所蕴含的意义,最初记忆袒露出人们的人生目标,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环境的观点。看吧,一个人早期记忆影响如此之大,对今后人格的形成有很大作用。回想我自己的最初记忆…说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事情,就算有,也是有很多件事情一起冒出来那我这样,是否如文章所说是自己还没准备好要探讨自己的基本人生观呢?应该不是的,至少我自己觉得自己一直准备好了并一直在寻找。
关于家庭的影响。母亲是最早与孩子们发生联系的‘其他人’,是孩子们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座桥梁。母亲与孩子的联系非常亲密,而且影响深远。而父亲在家庭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与母亲同样重要,只是刚开始,他与孩子们的关系相对没有那么亲密。而孩子们最初看到的合作便是父母的合作,同时,从父母的婚姻中,孩子获得了他们对于婚姻和性伴侣的第一印象。从书中可以知道,父亲脾气暴躁或母亲专横跋扈(家庭生活中某一位成员占绝对的领导地位)都是不好的事情。回想自己的生活,我想我是幸福的,母亲虽然唠叨但心善,给予了我足够的温暖与美好;父亲性情温和,还算幽默有趣,性格互补,他们一直配合得挺好。还有呢,从小我生活在老街,或许是回忆自动为这段童年时光镀了色,但在那条老街上,街坊的关怀,小伙伴们的笑声,每每想起,总是让我觉得十分美好。经常觉得,现在的孩子出生就生活在高楼大厦中,邻里都互不认识,少了许多小伙伴,是一件太可惜的事情。
但童年也有不好的事情,并且据我自己分析,对自己影响颇大。一个是我的堂姐对我的影响,小时候特别特别喜欢堂姐,就喜欢跟着堂姐屁股后面转,堂姐对我的态度呢,就是普通姐姐对妹妹的态度,谈不上多喜欢也不讨厌,但我就是喜欢她啊,她越是不理睬我越是吸引她的注意,和她玩。我的这种喜欢在我自己的感觉中是一直在付出,甚至是有点自卑与低微。第二个是我的父亲,父亲性格温和,我简直是完美地继承了他的这个个性,但是我会觉得有时过于温和,会压抑了自己,这样不好。这两点对青年时期的我,养成了交朋友喜欢不自觉放低自己,以吸引别人,会常常委屈自己,有火发不出。目前也尽量在完善自己性格中的这些缺陷。
说到性格的塑造,青春期的我更是一个大的改变。刚过青春期正值迷茫青年期的我,《青春期》一章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
现今,关于青春期的书籍汗牛充栋,而且几乎每本书中都将它看作可能全面重塑一个人性格的危急关头。青春期存在许多危险,但它并不能真正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书中说了青春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发了我的一个思考—‘问题’为何定义?何为正确?何为错误?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不能有一个固化的统一的标准,因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社会应该做的不是改正他,强制他,而应该是引导他,顺应每个人天性的同时,指引他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好地与人合作。
《青春期》一章中‘每一种神经质的症状,都是在保有个人优越感的同时,拒绝解决某种人生问题的借口’直击我心!因为这句话好像是我一段经历的缩影。一段很难熬的经历的缩影。
时间追溯到初一吧。那时我的成绩名列前茅,或许是成绩上给我的成就感已无法满足我,更多的我觉得是青春期孩子正常地思想萌发,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读书的意义。并且开始有点厌学。那时的我什么都不知道,觉得自己是一派胡思乱想,我只知道我开始厌学是非常不好的。我的固执在那时候也显现了出来,我非要想在短时间内想出一个答案。于是无知的小女孩就用了一个‘以后开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慈善机构’来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戛然而止,之后三年,还是认认真真地在学习。
直到中考前夕,平静被打破,我再一次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现在我也忘记了是什么引发了开始,但是那种思考而不得答案以至于让我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十几年都白活了,世界崩塌的感觉刻骨铭心。与人讲,又无人理解。大人们只是觉得我是中考压力大了,胡思乱想。我不否认有压力,但是我中考之前已经报送重点高中,所以我自己觉得压力不是主因。压抑着考完中考,经历了三个月的中升高暑假加上高一才开学的高强度学习,我慢慢恢复,关于我的问题还是搁置在了那,没有去解决。高三高考前夕,重蹈覆辙。这次,我自己分析是因为压力没错。
三次经历,上了大学,我认为自己应该直面我的问题了。选修心理课,阅读有关书籍。读到了青春期中的‘每一种神经质的症状,都是在保有个人优越感的同时,拒绝解决某种人生问题的借口’,我想他很符合初高三的状态,一定程度上,我把我的问题当做了逃避困难的一个幌子。
最近测了MBTI性格测试,测出来是INFJ型人格。据说,这个人格的人是一生都在追求生命的价值呢,我会吗?
这篇文章,说是感悟,但我觉得更像是与自己的对话,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我本就是与书对话,自问以探求更好的自己。其实,我认为,生活中的每个人都需要不时与自己对话,不是古已有‘吾日三省吾身’吗?在现今这个浮躁的地球村,我们更应该经常自省,关注自身。
2017年12月13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