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休息去食堂打饭,听见周围一群大妈聚在一起讨论。
抱怨现在的孩子太娇气,花钱大手大脚。
一边抱怨一边说怎样管教自己家孩子。
大概就是,不让孩子买买买,给孩子灌输家里很穷的思想。
或者言传身教的让孩子知道自己有多辛苦,挣钱有多难。
惊得我打完饭立刻逃离现场。
晚上刷朋友圈的时候,发现一系列特殊表情包稳居圈首。
像闺蜜求科普,被闺蜜鄙视了一番。
“达康书记你都不认识,真怀疑你是外星人。”
由此,我知道了一部剧《人民的名义》。
自从知道这部剧以后,似乎所有的网络平台都在推广着。
据说好评如潮,居然还有我不知道的好剧,搞得我很被动。
于是立刻就去恶补了这部剧。
果然,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看了这部剧,顿时觉得神清气爽。
实力演员聚首,同台飙戏。让观众看的心潮澎湃。赋予不同人物新的生命。演活了每一个角色。
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部剧中第一个贪官,赵德汉,某项目处长。
小官巨贪,却一分没有动过自己贪的钱。
笔记本上清清楚楚的记录着自己贪的每一笔赃款。
共计两亿多精确到四百多元。
被抓包的他终于断了紧绷的那根弦,在自己贪来的人民币面前崩溃了。像个无助的孩子。
我们应该都很好奇,为什么守着那么多钱而自己还住在那个小破楼里,自己每天骑着自行车上班。给自己老娘每月只寄300元。
我想除了掩人耳目,更多的原因是他崩溃时说的那段话。
“穷怕了,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
即便现在赵德汉看似光宗耀祖,能够衣锦玉食。却仍是极度缺乏安全感,根深蒂固的老一辈教育,让他有了后遗症。
究其原因,就是教育出了问题。
而在食堂的谈话再次警醒了我。我们中国家长的教育似乎总是会陷入这个误区。
就像那些大妈说的,她们的孩子请求要某样东西时会被无情的驳回。然后加以训斥,加以教育。
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也很常见。
在大街上有孩子利用哭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想让父母给他/她买玩具。
我们就会听到有的父母会大声训斥:“你知道爸爸妈妈每天多辛苦?你知道你天天上学要花多少钱啊?我每天给你们吃穿有多累?”
这时候的孩子是不知所措的。
他/她没有对金钱的概念,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温柔的父母,会对自己发那么大的脾气?
因为从小被灌输这种思想,让孩子心理开始慢慢变的不健康。总是想着要拼命挣钱来弥补自己缺失的安全感。
电视剧《北爱》中的石小猛就是一个典型。
因为穷,害怕贫穷。用自己青梅竹马的恋人沈冰去换取自己想要的金钱。
极度自卑的他不敢跟别人比肩,只有钱让他有了一点成就感,最终因为钱迷失了自己。
知乎上有一个作者讲述了贫穷教育对自己影响。
有一次她跟母亲一起去菜市场,妈妈在买菜,她看见旁边有一筐黄澄澄的水果。好奇就伸手摸了一下。
摊主制止了她,这时候母亲突然伸手用力的打了她一下。她当时就哭了,母亲顾不上买菜把她拉走了。
后来母亲告诉她,如果当时不打她,摊主肯定会让她赔那些芒果(后来才知道)。这些钱够买很多菜的。而母亲打了她,摊主就不会再好意思去要钱。
因为她母亲小时候家里很穷,所以事事谨小慎微。也许当时摊主只是下意识的提醒。并没有想要她买芒果的意思。
后来作者长大以后,逛商场时,看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都会远远走开。芒果也便宜了,不再是稀有水果,她却发现自己对芒果过敏。
上大学时,有条件好的男生走近她,她会本能的躲开。因为觉得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她总是小心翼翼,内向自卑。
都是因为家庭的教育。
即使我们物质匮乏,也不应该让孩子来面对这些压力。去过早的明白这些道理。如果用这种方式去教育孩子,只能说明是家长无能。
平穷的思维,像是遗产。倘若不舍丢弃,无论孩子想不想继承,它都会跟着孩子。如影随形。
当我们教育孩子时请不要再说,穷这个字眼。
你可以告诉孩子,这件商品超出你们的预算。可以下次再买。
不要告诉他,他是家里未来的支柱。
多去问问孩子,他想要的是什么。
他在想什么,他想成为什么。
教育本就该跟贫富无关。
我们教育他,不是为了给他施加压力。不是要让他看到这个世界的不均衡。不是让他感觉家庭的悲哀。
如果不强加给孩子贫穷教育的观念,哪怕生活不那么尽如人意,至少给孩子自信的童年。在成年以后能够有勇气去面对。
不要让“穷”的字眼成为孩子终身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