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原著=-
李大夫栖筠未达,将赴选。时扬州田山人,烟霞之士也,颇有前知。往见之,问所得官。答曰:“宣州溧阳尉。”李公曰:“某朝列之内,亦有亲故。所望之官,实不至此。”良久曰:“胜则不可。某亦未审,将一书与楚州白鹤观张尊师,师当知矣。”李公至,寻得观院,蒿蓁塞径,若无人居。扣门良久,方有应者,乃引入,见张生甚古。叟曰:“田子无端,妄相告郎君语。郎君岂不要知官否,彼云何?”曰:“宣州溧阳尉。”曰:“否,魏州馆陶主簿。然已后任贵,声华煊赫,无介意于此也。”及到京,授溧阳尉,李公惊异,以为张道士之言不中。数日,敕破铨注,改馆陶主簿,乃知田张相为发明。后两人皆不知所之。田生弟作江州司马,名士颙。(出《逸史》)
-=讲故事=-
大夫李栖筠还没有作官时,将要进京参加选官。当时扬州有个姓田的山人,是很出名的隐士,很有预见的能力。李栖筠就去拜访他。问他自己将得到什么官职。
田隐士回答他说:“可作宣州溧阳县县尉。”李栖筠说:“我在朝廷的大臣里面也有亲戚和朋友,所希望得到的官职,实在不仅仅是这么个小官。”
田隐士好半天才说:“官太大不行。不过我也没有仔细思考,我写封信给楚州白鹤观的张师父,师父能知道。”
李栖筠到了楚州找到白鹤观,那里蒿草和榛柴堵塞了道路,好象没有人住似的,敲门敲了半天,才有人答应,开门人把李栖筠领进去,见张尊师是个年岁很大的老人。
老人说:“姓田的无缘无故,胡乱讲了一些话;你不是要知道将当什么官吗?他怎么说的?”李栖筠说:“他说我将当宣州溧阳县尉。”老人说:“不对。将作魏州馆陶主簿,但是以后就会当大官,声名显赫,不要介意现在的小官。”
等到了京城,被授予溧阳县尉。李栖筠惊奇怪异,以为张道士的话不准。过了几天,皇上下敕令废除以前的批注,改为馆陶主簿。这才明白田张两个都有道理。
后来两个人都不知道去向。
田的弟弟作江州司马,名叫士颙。
-= 说文史 =-
本回故事中的主人公,李栖筠,正前面第二回所提到的李太师,李吉甫的父亲。难怪李吉甫治下有疫情,要求助于楚州的王炼师。原来,其父便就自己的仕途,问于“道”。看来,无论过去还是今日,为官之人的想法都是差不多的。
李栖筠(719年—776年4月16日),字贞一,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唐代中期名臣。中书侍郎李吉甫之父、太尉李德裕之祖父。李大夫在《全唐诗》里留下了两首诗,大家一起感受下。
投宋大夫
十处投人九处违,
家乡万里又空归。
严霜昨夜侵人骨,
谁念高堂未授衣。
张公洞
一径深窈窕,上升翠微中。
忽然灵洞前,日月开仙宫。
道士十二人,往还驭清风。
焚香入深洞,巨石如虚空。
夙夜备蘋藻,诏书祠张公。
五云何裴回,玄鹤下苍穹。
我本道门子,愿言出尘笼。
扫除方寸间,几与神灵通。
宿昔勤梦想,契之在深衷。
迟回将不还,章绶系我躬。
稽首谢真侣,辞满归崆峒。
虽然李栖筠写过一首《张公洞》,拉拉藤估摸应该不是写给楚州白鹤观的张道人,但是从中也许可以窥见李栖筠与道教的渊源。
文中提到的白鹤观,是古代楚州著名的道教寺庙,历代屡有修葺,北宋宋大中祥符年间,改赐额曰天庆观,元代改为玄妙观,清代为太清观,康熙年间方毁于火。
在今天淮安区新老西门大街之间仍有一条太清观街,留有一片大院落和三两旧物,以证实这里曾是修道之所。由南而入太清观街,一座古色幽香的老宅十分显眼。
宅院深深,砖雕、石雕、木雕一应俱全,其中门前圆形石雕上的梅花鹿,故作跃跃欲试之状,以显示屋主人对美好前程的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