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菜跟看书有什么关系?看似毫不相关。一个是物质食粮,另一个是精神食粮。这样一联想嘛,还真发现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可别小瞧点菜这件小事。其实,点菜是一门大学问,如何能做到味美、营养、性价比高这里面有很多门道呢。看书跟点菜一样。
怎么点菜。需求指向原则,今天想吃清淡些还是口味稍重些?想吃北方风味还是江南小炒?需要什么点什么。看书亦是如此,需要什么看什么。比如在看《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时候,里面3个习惯是关于个人领域的成功,3个习惯是关于公众领域的成功。如果目前你仅关注的是个人成长与管理,那么只需要看前面3个习惯就足矣。后面3个习惯暂时用不上,可以等到用得着的时候再去看也不迟。这样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看书的速度,另一方面加深了对书的理解。因为人的本能总是对自己有益的事物会格外上心嘛。
细读菜单。点菜时一定要细细的看菜单,主食有些什么?热菜有哪些?凉菜有几样?汤有哪几种?看完以后心里有底才能配菜。书的目录其实就是个菜单。当你在看目录的时候要进行必要的自我提问。我想从这本书中得到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把目录里能给你提供线索的关键章节挑选出来,用带颜色的马克笔标记。这样就完成了“配菜”,之后就“吃”配好的部分即可。
特色菜必点。点菜的时候,每家店的特色菜都不容错过。因为这是经过大众多轮筛选的结果,点几个特色菜是不会出错的。特色菜就好比这经典书目。亚马逊网近日发布了它的人生必读的100本书清单。所列书目从1813年的《傲慢与偏见》到1925年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到2013年的《生命不息》(Life after Life),跨越了两百年的文学时间。这是一份手作的推荐清单,没有用到点击率分析等技术手段。所选的书有极具代表性,接近阅读本身,接近风土和人情,能引领读者通往更多的书。
注重营养均衡。不仅要满足口腹之欲更要注重营养均衡,身体能量的三大来源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是一定要的,此外适当地加些维生素、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和汤水,让每一个细胞都嘭嘭嘭。这就好比在看书的时候,不能只看几类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工作、生活所需的,而应该多元化的猎取。在《穷查理宝典》中,芒格屡屡提到一个影响他生活、学习和决策的思维方法,这个思维方法建立在他称作“多元思维模型”的基础之上,他提倡不断学习众多学科的知识来形成一个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通过多视角的观察、思考模式来看世界,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开阔、生动、美妙。
偶尔尝尝鲜。每次都点那些菜,难免会腻掉。我们的味蕾可是很挑剔的呢,偶尔尝尝鲜,点几样没有吃过的菜也很不错。这就好比看一些潮书、畅销书、快餐书,其中的营养价值不高但宣传到位,很多人都想看看。读这类书不是为了有什么多大的收获,只是单纯换换脑经,轻松一下。这样可以了解当代社会的人都在看哪些书?这类书是如何做到这么受欢迎的?哪怕只能读到一点有益之处,那也是小确幸。
根据季节变化。菜品与季节是息息相关的。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喜爱根据节气来搭配膳食。春天吃些生发之物,夏天吃些食清热消暑的食物,秋天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冬季吃些滋养五脏的药膳。因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点,顺应季节的变化来调理身体可以少生病。看书其实也是分季节的呢。春天里读些经史子集中的各种文集,因为这以肯定生命,启发希望,确定方向为主。《蒋勋说唐诗》里一首《春江花月夜》从哲学之美、宇宙之美、词句之美来解析,仿佛跟着他已经回到了那个远古时的迷人春夜,心底有天涯共此时的欢喜。夏天里看些澄净的、古朴的,《孤独是生命的礼物》里的篇篇优美散文,读来醍醐灌顶、恍然开怀,可以消暑。秋季既有肃杀之气,又有淡淡哀愁。宜读省思之书,因为消极的惆怅需要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马可·奥勒的《沉思录》是个不错的选择。冬天里自然要看些暖人心的、有力量的,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没有罪案,没有侦探,而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羁绊为主题,是那种可信的,常人的善。在被窝里抱着书,看累了关掉台灯,转身睡觉。
饭要天天吃,书要天天看。现代社会的人很注重养生,特别是对海外保健用品情有独钟。其实每天读些有益的书,就是给精神最好的滋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