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三卷 周纪三
【原文】
苏秦既死,秦弟代、厉亦以游说显于诸侯。燕相子之与苏代婚,欲得燕权。苏代使于齐而还,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
对曰:“不能。”
王曰:“何故?”
对曰:“不信其臣。”
于是燕王专任子之。
鹿毛寿谓燕王曰:“人之谓尧贤者,以其能让天下也。今王以国让子之,是王与尧同名也。”
燕王因属国于子之,子之大重。
或曰:“禹荐益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于益。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于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实太子用事也。”
王因收印绶,自三百石吏已上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顾为臣,国事皆决于子之。
【译文】
苏秦死后,他的弟弟苏代、苏厉也以游说著称于各国。燕国相子之便崐与苏代结为通姻亲家,想谋得燕国大权。
苏代出使齐国归来,燕王姬哙问他:“齐王能称霸吗?”
苏代回答:“不能。”
燕王又问:“为什么?”
回答说:“他不信任臣僚。”
于是燕王把大权交给子之。
鹿毛寿也对燕王说:“人们称道尧是贤明君主,就是因为他能让出天下。现在燕王您要是把国家让给子之,就能与尧有同样的名声。”
燕王于是把国家嘱托给了子之。子之从此大权集于一身。还有人对燕王说:“上古时禹推荐益为接班人,又任命儿子启的属下作益的官吏。到老时,禹说启不能胜任治理天下的重责,把君位传给益。然而启勾结自己的党羽攻击益,很快夺取了君位。因此天下人都说禹明着是传天下给益,而实际上是安排儿子启去自己夺位。现在燕王您虽然说了把国家交给子之,但官员都是太子的人,这同样是名义属于子之而实权在太子手里啊!”
燕王便下令收缴所有官印,把三百石俸禄以上的官职都交给子之任命。从此,子之面南称王,姬哙年老,不再听理政事,反而成了臣子,国家大事都由子之来决断。
【材料解析】
燕王哙想称霸、想成为尧舜那样的圣贤,有这种伟大志向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谁的人生还没点异想天开的目标。但是,他为了能够成为这样的人,居然犯了三个致命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就是没有主见,听不如自己的人的意见。
一个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应该听从自己内心想法,向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学习,然后再不断去实践,去突破自己,而不是征求不如自己的人的意见。好比,我们目前工资月入三千,但是想月入十万,这个时候,就应该多请教月入十万以上的人,看看别人怎么做到的,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实现它。而不是听取月入三千左右的朋友的意见。虽然这些亲戚朋友为我们好,给出的意见也很合理,但是毕竟认知水平摆在那里,他们给再多的意见,也都是没有经过验证的理论。既然对方懂得那么多,为什么还都只是停留在月入三千的水平上?假如你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又如何能实现月入十万的理想?
苏代是一个说客,跟张仪苏秦一样,在蛊惑人心说服别人方面,他才是专业的。但是其他领域,也都只是道听途说而已,何况他只是臣子,没办法站在君王角度思考问题,他在齐国看到的也只是别人想让他看到的。燕王哙不亲自请教称霸的人,反而请教说客,并听取对方意见,显然他是一个没有主见而且又弱智的人。
第二个错误就是忽略了事物的特殊性和个体差异性。
我们都知道,虽然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是每个成功到达罗马的人,其所采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特殊的个体条件决定。齐国的齐桓公、秦国的秦穆公、晋国的晋文公等这些人确实是公然的春秋霸主,假如燕王哙有机会亲自请教这些人,如何做才能称霸天下。他们每个人所说的成功之道肯定不一样,作为君主哪怕获得了真言,也只能把他们的意见当作参考,不能生搬硬套。因为他们之所以能成功,除了特殊的历史条件外,还有个人的气质在起作用,有些性格特征不是靠模仿就能改变的。尧舜禅让自己王位的时代与燕王哙那个时代不一样,不了解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就生搬硬套做事,只会适得其反。
秦朝末期,群雄逐鹿,结果打到最后,只有刘邦和项羽两位大佬进入总决赛。以个人武力值来评估的话,项羽更有能力成为最后的王者,可惜事与愿违,刘邦反而把项羽这么强悍的对手干掉。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项羽不听劝。虽然项羽的能力很强,还有范增这位顶级谋士出谋划策,但是范增每次给他出主意,到最后他还是按照自己性子来。反观刘邦个人,他能力弱可是每次有人给他出好的建议,他哪怕再气愤,也都能冷静下来照做。这种能不能听劝的性格决定了他们两不同的命运,而性格具有个体差异性,不是靠学习谁就能改变的。
时隔三年,李子柒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后,再次发布作品时依然火爆全网。我们身边很多朋友都非常羡慕她,都想成为她这样的顶级流量主。她是我国目前网络短视频传统文化领域第一名。她的成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条件,想要在她这个领域模仿她、超过她,很难。但是以她为榜样,做其他领域第一名还是有机会的。
因为,目前中国有大量的细分领域没有第一名,未来最大的红利市场不是顶级流量市场,而是细分领域市场。
如果自己没有把握,无法像她那样做到传统文化领域第一名,那就做这个行业中的细分领域第一名;
如果条件不允许,无法做到某个细分领域第一名,那就做细分领域中细分技能的第一名;
如果不能做到任何一个细分领域的全国第一名,那就做其中一个小城市的第一名。
这样,哪怕最后达不到李子柒那样的高度,但是自己也算是一位顶级牛人。
所以说,想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首先要立足于自己当前的时代背景,其次要有个优秀的对标参数,最后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走符合自己的成才之路。
第三个错误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分辨真假利害思维。
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以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为前提的,因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苏代为什么劝燕王哙信任臣子,鹿毛寿为什么继续怂恿燕王哙把人事任命权都交给之子?
这些人都是有私心,有目的的。
苏代和子之是儿女亲家,二者之间是平级关系,其中必然存在某种利益关系。这个时候,苏代说服燕王哙放权给臣子,对方没有听从,苏代不会有任何损失,但是一旦听从他的意见,亲家子之得利,自己也能间接地获得利益。
鹿毛寿说尧舜之所以贤能是因为如何如何做的,难道历史真如他所说的?我看未必。
尧舜时代久远,他们当初到底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无法考证,毕竟那只是一个遥远的传说。再说这段历史是胜利者写的,能让后人看到的历史,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胜利者为了美化自己,必然会想办法掩盖很多不利于自己的真相。这个时候,如果不加以甄辨,就生搬硬套,这样很容易被误导。
燕王哙想称霸,想成为向尧舜那样的贤者,却不征求第三方意见,又没有思辨能力,反而听取利益相关者的建议,这等于自己亲手把自己送进别人的圈套。这样的人能称霸成贤,简直是痴人说梦。
一个真正伟大的、有作为的领导一定是一位有思想有主见的人。比如朱元璋和曹操,他们最大的优点是在于能站在高处看问题,哪怕有天才谋士给意见,他们也只是参考一下,然后做出更胜一筹的决策。这就是他们能成功带领别人走向辉煌,而不是刘伯温,荀彧等人带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