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灭无常
- “生灭无常”不是大乘佛法所要讲的“无常”,所以我们前面强调过,如果只讲到四重“二谛”的前两重“二谛”,大乘佛法的门儿还没入呢
小乘法里的无常
- 小乘法讲“无常”是什么?概括为四个字,是“生住异灭”。生,就是“产生”的“生”;住,就是“住下来”的“住”,“住在这里”的“住”;异,就是“异口同声”的那个“异”;灭,就是“消灭”的“灭”,“生住异灭”。
- 小乘佛法讲“无常”是“生住异灭”,就是一个事物它产生了,产生之后,它这个事物会保存、保持一段稳定的状态,这就叫“住”,但是,这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不可能永远保持的,它要“异”,“异”就是“变化”,它要向灭亡的方向转化,叫“异”,而通过“异”的过程最终一定是“灭”,“灭”就是死亡。
- 小乘佛法讲“无常”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无常”,是一个生了的东西毕竟得“灭”,所以我们经常在生活当中听佛教徒说:“哇!这老张昨天去世了,你看那个老张我上礼拜我还跟他一起吃饭,昨天晚上忽然心肌梗塞死了,啊!人生无常啊!”,佛教徒经常有这样的感叹,那么,佛教徒的这种感叹,就是从小乘佛法上讲的“无常”的感叹。
生住异灭的无常是小乘佛法讲的无常,是不究竟的。
二时教法前两重二谛的无常
- 到了佛陀的“二时教法”,就出现了第二个层次的“无常”。也就是在佛陀的“二时教法”四重“二谛”的前两重“二谛”讲“无常”,就不是“生住异灭”的“无常”,是“当生即灭”的“无常”
- 不是生出来可以安住一段时间,然后不断地转化,最终它一定得“灭”,而是说,生了就灭,“生”的那一时刻就是“灭”的那一时刻,“当生即灭”,这是佛陀“二时教法”前两重“二谛”所讲的“无常”,叫做“当生即灭”的“无常”。
- 这个“二时教法”前两重“二谛”所讲的这个“无常”,比小乘佛法讲的“无常”要彻底得多、要精彩得多。
当生即灭的无常, 比小乘佛法的 生住异灭 的无常彻底。
无生无常
- 佛陀大乘佛法要告诉我们说,凡夫境界是“无常”的,为什么是“无常”?因为它压根儿就没产生,所以就无所谓“常”,无生无常。所以在《般若经》里边叫做“常无故无常”。
- 《大般若经》的第五百五十八卷《经典品》“不应以色坏故观色无常”,你不应该以观“色、受、想、行、识”的这个“色法”,色坏,就是以这个“色法”产生了,而它后来又灭掉了,这叫坏,你不能以观这个色产生了,而又灭掉了,这个“生灭”,不能这样来观色是无常。 “不应以受想行识坏故观受想行识无常”,你也不应该以观这个“受、想、行、识”它产生了,产生了之后,它又灭了,不管是“生住异灭”,还是“当生即灭”,反正是生了,后来又灭了,这叫坏,你不应该以这个“坏”的原因,来看“受、想、行、识”是无常。 看下一句,“但应以常无故观色乃至识为无常”,你应该以观这“受、想、行、识”常无,就是它根本就没有,压根儿就没产生,“无生”,你应该从这个意义上来观“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是无常。
大般若经:不应以色坏故观色无常,不应以受想行识坏故观受想行识无常,但应以常无故观色乃至识为无常。
应该观凡夫境界常无 , 把常无当作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