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文化之一二三
在一次利用互联网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交流活动中,就对方介绍的情况,于是随口提出了“快餐文化”这个概念,当时我还有点吃惊,怎么在我的脑海中就猛孤丁地蹦出了这么一个很贴切地描述当前文化状态的新名词呢?过后想想,这或许曾经在哪里看到过这个名词,只是早就将其隐藏在记忆的深处了,或许当时灵光闪现,于是又巧妙地将其提取出来用上了而已,于是百度了一下,果真如此。
百度百科有一个解释,快餐文化是指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只求速度不求内涵的一种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比如看名著只看精简版,学东西只报速成班之类。快餐文化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过多追逐名利的产物,是人们只求其名不求其实的表现。
同时,百度百科还有一个“文化快餐”概念,这个概念与“快餐文化”的定义差不多。“文化快餐”是一种消遣、轻松、通俗的文化,其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成人图书的“卡通化”,最初的代表作又非绘画本莫属。百度百科还延伸解释说,尽管图书出版界的有识之士将一些古典名著、中外文学巨著改制成绘画本的初衷,是为了让少年儿童在其幼年时期就能接触到这些文化精品,以增长知识、兴趣、爱好和品味,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很快地发现,许多成年人在无形之中也“爱你没商量”,使之同样地成为了他们手中的“宠物”,将其也摆上了书架案桌;其次,各类畅销书籍的大量涌现,其实质也是文化快餐现象的具体表现之一,如一些名人传记、自述、成功秘籍,一些就当前社会若干问题的剖析而挥就的长篇大论,以及用宏大的著作、传说、影视作品等浓缩而成的小人书或图书等。
进一步的检索发现,当前,《辞海》中暂未收录“快餐文化”或“文化快餐”这两个概念,但《辞源》中有,且辞源给出的解释与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仍然无太大差别。快餐文化或文化快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源于美国,比喻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而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文化思潮,很显然,与百度百科的解释基本上也是大同小异的,当然,也或许,他们就是相互借用的。
从前面检索查询的情况来看,快餐文化或文化快餐,主要强调或还停留在纸质的、卡通的精编、浓缩读物之上,其实还应当包含说(评)书、“戏说****”以及当前十分盛行的、已蔓延到各行各业各种类型的音(视)频方面。现在,随着小视频的兴起和AI智能智慧技术快速地走进人们的生活,快餐文化或文化快餐,也得到了非常广泛迅速地传播,并逐渐渗透到了社会阶层的各个方面。无论在家里,在睡觉前,在行走中,在公交上,还是在吃饭的间隙,抑或在睡梦中;无论是三两岁的小儿,还是七八十岁的老者;无论是985的高材,还是大字不识几个的文盲;无论是高端的白领,还是搬砖的劳工,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一群群、一堆堆的“低头族”,他们一个个都充满着美美的、惬意的、矜持的或者是爽朗的笑声,而对于身边的其他事物,似乎都可以与之无关,哪怕身旁的幼童被淹死,悲情的人儿在跳楼,都成了快餐文化制作者们非常重要的素材并广泛地传播,由此也诞生了一大群悲愤、欢快、麻木、冷漠的看客!
毋庸讳言,快餐文化确实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速获得文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便利方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快餐文化的便捷性,它满足了现代人们的快节奏生活的需求,提供了快速、方便地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和传统文化相比,极大地缩短了获取途径和获取时间,适应了现代人忙碌的生活节奏;其次是快餐文化的广普性,如前所述,无论男女老幼、文化程度和兴趣爱好,都能各取所需,各收所获,能够满足广大民众的文化知识和信息的需求。
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同样地,快餐文化也存在着三个十分显著的弊端。其一是快餐文化的浅薄性,快餐文化追求的是速度和效率,必然不可能兼顾文化的深度、广度和内涵,导致人们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和独立思考。其二是人们对快餐文化的依赖性,快餐文化通过其独特的视角、形象的讲解和生动的画面设计,极容易被广大民众所接受,或者说极容易让广大民众“上瘾”,以致于无法摆脱,他们往往忘记了吃饭、忘记了上班、更忘记了休息;走路、开车忘记了安全风险;日常生活忘记了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其三是对传统文化的厌倦性,最显著的表现在于,稍长时间地接触快餐文化后,很快就会导致人们一旦拿起书本,或者看一段较长时段的深入剖析某个知识性的视频,甚至就是一份简短的文稿,都会很不耐烦或者直接地就开启了“快进”模式,造成了“猪八戒吃人参果”不知其味的效果,故而忽略了精髓或要点,无法进入到深度消化吸收和缜密思考之中,甚至一知半解或误判,从而造成对传统文化媒介的先天性厌倦和对立。
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到,快餐文化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呈现给人们的大多是诸如通俗小说、噱头新闻、流行音乐、低俗视频等文化商品,其中一般还充满了欺骗、极端、偏见、暴力、血腥等等不良文化,而且这些文化消费的背后,往往还包含着高昂的经济利益或代价,从而远离了文化自身的本质属性、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并随着大数据和点击量的需要,逐渐演变到对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单向性和无个性化,进而限制了文化的拓展、进步和个人的创造能力。
当然,如果适度地把握好快餐文化,作为对阅读理解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调节,从而激发深藏于心的潜在思维活力,借以消遣严肃的文化知识,放松心情,做一回俗人,也不是不可以,毕竟,这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新,一种发展的必然,但很显然,这需要甄别,更需要长期的历练、积累和沉淀,而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过多甚至沉迷于快餐文化,则只会更多地为其带来消极颓废的负面影响。
(甲辰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