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流动党员队伍“流”而不“留”,“学”而不“得”,“管”而不“动”,去向难掌握、管理难协调、作用难发挥、教育难开展成为流动党员管理的瓶颈难题,如何让流动党员愿意“留”下来、能够“得”到来,迅速“动”起来,关键要分类施策,在摸清家底、创新教育、做优服务方面下功夫。
“流而不失”才能“流而有序”。流动党员数量多、分布散、管理难,如何确保“有秩序地流”“有归属地流”是亟须解决的第一难题。目前,运用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精准锁定流动党员的流通去向,是短时间内为流动党员找到“新家”的新途径,能够有效解决跨省流动带来的人员“失联”或“流失”问题,但“云”上统筹调度之余还需“线下”落到实处。既需要联合相关行业部门、公安、基层党组织、网格员、企业等力量,通过上门访、电话问、微信找,分门别类开展排摸走访,主动上门问需问计、贴心服务,也要建好红色驿站、流动党员之家等“红色阵地”,吸引流动党员主动前来报到,进一步帮助他们扎根成长。
“流而有学”才能“学有所得”。流动党员最易出现教育跟不上、学习形式化等现象,管理重点在于教育好、学习好、引导好流动党员,充分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但现实来看,不少流动党员忙于“柴米油盐”,想不到也顾不上“精神食粮”,找到与个人爱好相适配的学习方式,让“学习成为休息”是解决“工学矛盾”的有效方式。例如让流动党员在参观当地红色故里、典型村落、辖区产业的过程中,构建来自“新家”的地域归属感;搭建平台让大家结合个人经历、生活体验沟通互助,汇聚起流动群体的凝聚力;利用线上教育平台、微信群等网络渠道,第一时间普及党的最新理论知识、会议精神,打破时空壁垒,确保全员学习“无遗漏”、线上线下“共安家”。
“流而有家”才能“留而有为”。流动党员长时间背井离乡,给他们一个家才能让他们留下来、有作为。要坚持“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设到哪里,管理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原则,在服务保障上下功夫,提供交流、服务、学习多元一体化平台,切实增强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向心力。要积极搭台铺路引导流动党员主动亮身份、亮职责、亮实绩,鼓励流动党员自治,化“被动”为“主动”,建立“流动党员示范岗”等机制,发挥其业缘亲源优势,让他们在基层治理、矛盾调处、隐患排查等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每一位流动党员在“归队”中找到“归属”、有为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