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有差异,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真实的感受和认识。不过,你是否知道这种差异是带着同一特性的呢?
就是说,无论是在建筑上,绘画上,思维习惯上,还是在哲学思想上,以及在科学基础上,东西方文化在这些领域里,走了截然不同的路。
其特点是,东方总是从系统入手,进而把握整体和局部。西方则总是从局部入手,渐渐积累,慢慢走向认识整体。只有到了近代,东西方的这种差异才渐渐弥合。
让我们来看一下真实的案例吧。
东方的山水画,只有黑白二色,重写意而不拘泥于写实。
山环水绕,天地贯通,草木与怪石都是点染而成,并无精雕细刻的写实和堆砌。
而西方的绘画,重色彩和透视,是完全的写实,一草一木都务求同现实生活中一模一样。
东方绘画重视的是神似,是从总体和系统来思考和感受的。
西方绘画重视的是形似,是从具体的物体和景象入手的。
我们再来看建筑。
东方的建筑,讲求的是系统与和谐。
象格局宏大而铺陈有序的皇家宫殿;
象曲径通幽而又连绵络绎的园林建筑;
还有飞檐拱卫,回廊环绕的寺庙群落。
建筑与环境遥相呼应,建筑与建筑错落有致,无不体现出一种铺陈与契合的完美。
而西方的建筑,重视每一个个体的鲜明特点。
象独立的庄园,象宏伟的城堡。
再看现代化的建筑,千人一面的高楼比肩接踵,相依而立。你想从这样的建筑群里寻找东方建筑里的那种文化氛围,几乎没有可能。
至于西方的科学和医学的发展,更是从解剖和认识局部开始。边缘科学的门类越发展越多,对事物和生命的认识才开始越来越重视系统和整体。
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全部体现一种系统的思维模式。人们观察万物和思考问题,都是建立在“天人合一”这个哲学思辨基础上的。
比如,《易经》是以天地运行和四季变化来观测和对照世事变幻的。
比如,福佑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亿万子民的中医,她的奠基宝典《黄帝内经》,同样是以天地运行和世间物质的属性----金木水火土五行能量关系的变化来度量人体的世界和生命的运行的。
比如,数千年来,一直对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老子的《道德经》,仍然是以天地运行和变化为观测和思辨的基础而写成的。
造成这样一些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是文字。是东西方不同的文字创造过程导致的。
中国汉字的特点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造字,仓颉从鸟兽在地上留下的爪印获得灵感和启发,就用象形的方式,来把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状态,用象形的字符描述出来。
比如我们看到的“人”字,甲骨文就是画着一个侧面的人像。
比如“鱼”字,甲骨文就是画的一尾鱼的形象。一点点演化到今天这样的形象。
比如“本”字,甲骨文是画了一棵树,树的下面画了一道横,代表根。
比如“水”,甲骨文的水是画了一个溪流的状态。它是用一种客观的状态去描摹事物来去造汉字。
由于汉字是用象形的方式来创造的,它既有形象的内涵,又有意义又有声音,音形意都在一体,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完整的一体,都有它具体表示的含义和来历。这种情形,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就是重系统,重整体。
我们再来看西方文字的产生过程。
西方的文字是由一个一个的字母组合起来的,堆砌起来的。在这些字母堆砌完成之后,再由人强制把所要表达的意思规定下来,所有的人遵循这个规定来记住和使用它。
另外,西方不同民族的文字,其造词法大致相同,就是通常是在一些词的后面加了一些字母之后,又组合形成新的内容。它的字母可以在一个词上不断的加,它的内容也可以不断的有增补。
这样一种状态下形成的文字,和东方的文字有一个非常本质的差别,中国的汉字每一个字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西方文字,每一个词都是迭加和拼凑起来的,缺乏内在的系统性。
也就是说,东方汉字它的意义,是直接赋予到象形,音形意一体的。
而西方的文字,它的每一个词的含义必须人们另外赋予它,本身这个字母出来的时候没有任何含义。
由于东西方文字这样一种差异,就使人们思维的状态和思想的方式都有着非常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也是东西方文化有重大分别的起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