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指数型组织,挺受启发。
里面说到的一个现象让人很震惊,几十年前的五百强企业平均年龄有67岁,而现在这个年龄下降到了12岁,而且其中大量的企业还不到10岁。可见企业的发展与企业的年龄是无关的,关键在于是否适应这个市场,适应这个变化多端的社会。
说起企业发展的指数性爆发方式,我联想起了alex老师说的看书速度上。我们有同学觉得看书特别慢,问老师为什么能看得这么快。他说了一句话,当你看过两千本书的时候,你看书的速度自然就快了。
这句话的意思,今天我才恍然大悟。当我们看第一本书时,由于对里面的很多内容不理解,所以速度自然就比较慢了。而当你吸收了很多本书的知识,再来看的时候,就跳过了那些对生词的理解上,看书速度自然就会加快。
企业做第一代产品的研发如果需要十年,第二代最多五年就可以了。因为在研发2.0版本的时候,有许多1.0时代的经验教训已经吸收了,有许多的方式方法也已经吸收了。现在企业比拼专业化,就是拼数据的厚度,拼数据的积累。所以你一旦落后,就很难再去追赶别人,因为别人思考的速度,比你还快,积累的内容比你还多,你如何追赶呢?除非颠覆行业。
早上买早餐,发觉现在的企业,尤其是快消行业,都在包装上夺人眼球,完全改变了以往包装固定的那种做法。可口可乐也好,芭比馒头也好,都在用这有趣的包装来吸引年轻的顾客,尽管会增加一些成本。不知道20年以后的包装会变成什么样?很可能会颠覆我们的想象吧。
自从进了樊登读书会,一下子发觉来不及看书了。健身、上下班的空隙时间都可以听一本书,太棒了。
晚上又听了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要想让执行匹配战略,就必须给予执行相应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我们许多的企业高管,具备很好的战略眼光,他看到了企业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发展,但是他会经常发现下面的执行层不听他的,继续朝着原来的方向去走。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给予的薪酬体系全部都是满足原来发展方向的,而对于新的战略产品的研发或者投入,只是给画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大饼。但那是吊在空中的面包,人家要养家糊口,看得到却吃不到,解决不了眼前的温饱啊。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让执行层严格按照你的战略去走,那就只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但我们来看看乔布斯当年在回归苹果的时候是怎么做的。他的战略是做iPod,而那个时候整个苹果有许许多多的发展方向,但是全部被他大刀阔斧的砍掉了。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他只是嘴上说我们要支持iPod,但同时在经费上却并没有给予支持,那怎么可能成功转型?经济分配上,如果雨露均沾,不在你想要发展的那个方向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金钱,那就必然没法掉转船头,因为你嘴里喊着向左转,油门却是给了向右的方向。
同时,想要的越多,失去的越多,因为人的精力总体是有限的。如果每一个都想要,那就必然每一个都只能做到几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