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公众号上,大致看过刘润的《进化的力量》年度演讲的文字稿,这次专门出了书,无删减版,值得入手。
书中讲了几个点:达尔文雀,活力老人,数字石油,新消费时代,Z0世代,流量新生态,跨境加时赛
写点我能理解并且现在印象还深刻的点吧:
1.达尔文雀
“适者生存”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最最关键是“适”!
“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适合的才能够生存。”
物种的进化需要适应周围的环境,同样,个人或企业,想要在现金环境中生存和进化,更要快速适应。
书中还提到了在商业中,需要具备的5项核心能力:
“如果你觉得行业可以预测却不可塑,那么基本的战略是“做大”。
如果你觉得行业不可预测也不可塑,都是模糊的,那么这个时候只能“求快”。
如果你觉得行业可以预测并且可塑,知道要发生变化了,那么你应该“抢先”。
如果你觉得行业不可预测但是可塑,那么你要做的是“协调”,是团结那些和你一样的人,去重新定义规则。
如果你所在的行业环境突然变得特别严苛,那么这个时候的核心不是发展,而是活下来,是“求存”。
做大、求快、抢先、协调、求存,就是5种稀缺能力,也是5个进化的底层逻辑,是你在引领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思考的事情。”
作为一个借助平台创业多年的小个体,可以看得到的是行业的发展,比如化妆品市场的竞争虽然大,但仍然在增长,有更多的本土品牌不断涌入市场。现在市场上化妆品的效果,价位相当的效果也相当,有些品牌营销做得好,销量就会很好。而像我们这样,仅仅依托于品牌的经销商,既参与不了生产研发,又参与不了市场决策,那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进化,可能需要几个能力的融合,比如“求快”,“抢先”和“求存”更为突出,如何在一众中“杀出重围”,就是最核心的问题。而这,就需要“开源节流,求快抢先”,“你无我有,你有我优”。
2.活力老人
2022年,中国开始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现在国家急着“催生”,就是因为如果国家的人口再没有什么快速增长的话,10年后,那么中国将从一个9亿人工作养活5亿人的国家转变为5亿人工作养活9亿人的国家。是的,我们的人口抚养比即国家非劳动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例会从9∶5变为5∶9。
我们80年代的独生子女,将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代也是最后一代独生子女。之前还有所谓的“独生子女光荣证”,也将成为历史的见证。
今天9亿人给5亿人发养老金已经很吃力了。比如,据新京报报道[2],黑龙江省的养老金账户已经“穿底”,亏空高达200亿元。那么,未来5亿人给9亿人发养老金,你觉得应该怎么发?
记得十几年前,读过玫琳凯女士的书,扉页上写着“一个女人,从出生到二十岁,需要的是优质的父母;从二十岁到六十岁,需要的是幸福的家庭;六十岁以后,需要的是现金!”那时的我,刚刚大学毕业,觉得未来有赚不完的钱,六十岁还太远,为什么需要“现金”呢?等我到六十岁,肯定是年入百万的人啊!肯定不缺钱。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才越来越对这句话感同身受。
我也有个女儿,我们也总听到说“女儿要富养”,这个“富”是见识,价值观,这当然需要优质的父母。我感恩我的父母,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兢兢业业,认真奋斗,让我不至于成为那种“被两块糖就骗走”的女孩儿,成长道路上虽然有叛逆期,还好也没有走上过歪路。现在我们作为父母,也仍然在努力成长,力求也能成为我们孩子的“优质父母”;
到了恋爱结婚的时候,我也经历过几次恋爱,幸运的是遇到我的先生,对我支持,包容,能聊得来,一起成长鼓励,婚姻生活十几年,仍然很幸福;
现在到了四十,都说“四十不惑”,我认为不是不困惑,只是不太会被“诱惑”了。时代变化越来越快,谁敢说自己“不困惑”呢?我经常想到我的六十岁,因为生娃晚,等我六十岁的时候,娃才大学毕业。
以前的梦想是,六十岁了,退休了,就卖了房子买辆房车,周游世界。或者,到农村买栋房子,带个院子,种种花花草草。
但随着医疗科技的提升,我们很有可能活到一百岁,那六十岁还是中年,首先且不说房子卖的钱不足以支撑我们到一百岁,就是天天旅行,也会觉得无聊啊!身体那么好,头脑还灵光,仍然需要创造价值啊!
我记得到日本去,那里的出租车司机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好像也听说美国的“空姐”,都是“空姨”。
确实,六十岁以后,需要的是“现金”,让我们继续维持体面的生活,去创造更多的人生价值。
最近就在想着,我到了六十岁,还能做什么?我想,随着私定顾问的逐渐兴起,未来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也会越来越精细,也更愿意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外包”给专业人士来解决,比如我就可以解决护肤,彩妆,穿搭,健康的综合问题,人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不同的需求,而“量身定做”必将被人需要和接受。这不需要我太多体力(当然,我还是要好好健身,不光是为了身材,更为了体力),需要的是我精进的专业,而不断学习,这可以使大脑灵活,不会得“帕金森”,哈哈!
3.文中还提到一个理念,让我兴奋不已。
“从品牌代理人变为用户的代言人”
这不仅仅是现在流行的“测评”,因为现在流行的“测评”,“探店”多少都是有利益相关的,给钱多就说你好,给钱少就说不好,这只不过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并没有为用户带来什么价值。
我思考的是,虽然我无权决定代理品牌的生产,决策,但我可以站在用户的角度,给她们综合的建议,同时也将我身边的资源链接起来。
比如给顾客做完护肤指导,妆容造型,那涉及到发型,我自己可没有那么会剪(美发这行,你没个三年入不了行的),那我就可以一边链接我的发型师给顾客,一边和发型师沟通顾客的性格,需求;那如果涉及到穿搭,身材管理,我又可以将顾客链接给我的瑜伽教练,同时也和瑜伽教练沟通,顾客的需求。这样作为一个综合顾问,站在用户的角度帮她“代言”,让顾客有最优的体验,同时也创造了更多链接。
“我对你好,所以我也恳请你和我一起对我的用户好”,这就是“面向超级用户,春暖花开”。
先写这些,读后感真的需要刚看完就写,我这已经搁置了一周多,脑中存留的已经不多了。这种商业观察类书籍值得二刷,三刷,唯有“拆掉思维的墙”,才能真正“突围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