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书生请她去接生,妇人跟着去了,两个月后她有了身孕

文/小田

世人常说:积德行善,善莫大焉。心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中多行善事,这样的人虽不能大富大贵,但总能左右逢源、逢凶化吉。

今天小编要讲的这则民间故事也与“行善”有关。故事寓意弘扬的是“积德行善”的正能量,希望各位朋友看过这则民间小故事后,都能有所启发!

北宋年间的诸城,有一个王氏。王氏嫁给邻村的陈生后,曾生下三个孩子。可这三个孩子都因为各种疾病,相继夭折了。

夫妻俩哭得撕心裂肺,公婆对此也是叹气不已,但谁都没有法子。

村里人就说:“陈家儿媳妇还是个接生婆,给人家接生从未失手过,可自己却要不来孩子。我看陈家上辈子肯定做过啥坏事,这是对他家的惩罚。”风言风语传到陈老汉和老伴的耳朵里,老夫妻俩心中虽然有怨气,但却不敢反驳,就催着儿子儿媳继续要孩子。

可王氏却怀不上孩子了。

王氏会接生,手艺是跟着娘家一个婶子学来的。自打出阁嫁给陈生后,王氏就常常出去给人家接生。

因王氏人好、心善,手艺好,价钱还低,十里八乡的乡民们都会找她来帮忙。

王氏的这个“接生婆”名号是越传越广。正如村民们所说,王氏接生的孩子不计其数,没有一个夭折的,可她自己的肚子还是没有动静。

不过,即便如此,陈家对王氏依然很好,并没有另眼相待她。

正如开篇所讲,“心怀感恩之心,多行善事,虽不能大富大贵,但总能左右逢源、逢凶化吉。”

接下来王氏的一次善举,令她终于盼来了梦寐以求的孩子。

一个晚上,王氏正在家中缝补衣物。忽然叩门声响起。王氏一想,丈夫出门未归。以为是丈夫陈生回来了,她赶忙去开门。

可打开门后,眼前的却是一个陌生男子。那男子一袭白衣,手中握有一把折扇,看上去倒像是个书生。

只是,那男子脸色发青,面容有些憔悴。

“你找谁?有什么事吗?”

“请问,这里可是陈生家?接生婆王嫂嫂是在这里住吗?”

“我就是王嫂,你有啥事吗?”

在下乃是一介书生,我妻子欲要临产,她体弱多病,小生特来请王嫂嫂前去帮忙。多有叨扰,还请王嫂嫂莫要嗔怪!”说完,那书生拱了拱手向王氏施礼。

王氏一听,心中有些为难。因丈夫还未归来,饭菜还没有备好。

不过,王氏听闻那书生说妻子体弱多病,王氏便有些担心了。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王氏思忖片刻后,应了书生的请求。她拿了些东西后,跟着书生走了。

门口停着一辆马车,书生将王氏请上车后,驾着马车朝村外奔去。

也不知走了多久,马车终于停了下来。王氏下了车,瞧见四周是漆黑一片。

她的心不免有些慌了。

“王嫂嫂这边请!”书生边说边引着王氏朝前走。

一户人家显露出来。

门口挂着两个大红灯笼,此时正发着微红的光。院墙是青瓦,看上去很是气派。

王氏心中一想:“这定是大户人家了!”书生赶忙将王氏请进院子。

穿过一条长长的院子,王氏跟随书生来到睡房。王氏挑开门帘一看,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正躺在床上。

那女子面色苍白、嘴唇干裂,看上去很是虚弱。

“夫君,快快给王嫂嫂拿些水喝。”那年轻女子有气无力地说道。

书生闻言,转身离开。王氏走近那女子后,便开始查看。

那女子的手冰凉如水,王氏吃了一惊,她从来没有遇见过如此冰凉的产妇。

此时,书生挑帘而入,欲要将水递给王氏。王氏摆了摆手,说道:“时间差不多了,你且出去外面等候吧!”书生行了礼离开了。

王氏在里面忙乎了约有半炷香的时间,书生在屋外是搓手顿足,紧张不已。

忽然,王氏挑帘而出,笑盈盈对书生说道:“恭喜你呀,是个小少爷!”书生闻言欣喜不已,赶忙走上前去看孩子。

很快,王氏转身回了屋里。不多时,又走了出来。

“你娘子身体实在虚弱,你要给她补一补。天不早了,我要回去了。”

“恩人!请受小生一拜!”书生赶忙下跪,王氏愣了:“快快起来,不必行此大礼,这是我该做的!”

“恩人不知道,我娘子向来体弱多病,本不能产子。但我与她要子心切,便做下此决定。多亏恩人出手相救,不然今日我妻儿恐性命不保了!”

王氏一听,此话正中她的心结,便将她的苦衷说与了书生。书生闻言后说道:“恩人等下,我去拿丹药,定能助王嫂嫂要到子嗣!”

片刻后,书生拿来一粒丹药,交给了王氏。王氏有些疑惑,书生赶忙解释:“恩人不要多心,此丹药乃是灵狐化仙所炼制。王嫂嫂乃是我的恩人,小生不敢加害恩人,恩人放心食用!”

“灵狐?那你夫妻二人是……”

“实不相瞒,我夫妻二人乃是狐仙,但从未害过人,恩人不必害怕。天色不早了,恩人且回去吧!娘子体弱,小生就不远送了!”说完,书生又拿出些银两塞给王氏。

王氏一脸茫然,慢慢走出了院子。她愣在原地是不敢相信刚才的遭遇。

片刻后,等她回身再看时,那庭院已经消失不见,眼前则是一堆堆杂草垛!

王氏吃了一惊,终于信了书生的话。她赶忙奔走,天明时才回到了家。

银子没有变成碎石,丹药也还在。王氏不再多想,于是将丹药吃了。

王氏还和以往一样,时不时就去给人家接生,闲暇时就缝补衣物。

两个月后,王氏忽然干呕不止。陈生请来郎中把脉,郎中捋着胡须笑着对陈老汉说道:“恭喜你呀!你儿媳妇有身孕了,你陈家终于盼来孩子了!”

陈家人听了这个喜讯是高兴不已。婆婆好生伺候王氏,终于到了王氏临产之时。

王氏的婶子亲自来接生。一阵啼哭声传来,陈家人终于松了口气,婶子抱着孩子出来了,对陈老汉说道:“亲家,恭喜了,是个男孩!”

压抑许久的陈家终于沸腾了,公婆喜极而泣,二人心中的那口怨气终于出了,也堵住了那些村民们的嘴。

陈老汉给小孙子取名为陈大壮,希望他能够健康成长。

这个小男孩,终于打破了陈家以往的噩运,他健健康康活下来了。

王氏很是感激那位白衣书生。不过,正是王氏那晚的一次善举,救下狐仙一家人,狐仙为了报恩,才圆了她的梦。

这便是王氏积德行善得来的福报!

结语:

小编借此故事,告诫各位朋友:人活一世,要心存善念、付诸善行,方能左右逢源、逢凶化吉呀!

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故事来源于民间,目的是借古喻今明道理。还望各位读者不要与封建迷信对号入座。

如果喜欢我的民间小故事,还请大家点赞、转发,谢谢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968评论 6 48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601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3,220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416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425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144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432评论 3 40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88评论 0 26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86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028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37评论 1 33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83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34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3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59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95评论 2 35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901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