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后进生”,就是在学校中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说他们是后进生而不是说他们是差生,只是这种说法好听一点而已。
在学校中的后进生是让老师头疼的学生,而在家庭中,后进生也让他们的家长痛苦不已,尤其是在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后进生的家长们无一不感觉面子无光,心惊胆战。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弄清楚后进生为什么成了后进生,是他一生下来就是后进生吗?还是他在娘胎里就成了后进生亦或是后天的因素让他成了后进生?也就是说,我们要知道后进生是如何炼成的。
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外部环境和内部心理活动共同塑造的结果。对于后进生的形成也要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心理活动两个方面寻找原因。
首先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学校工作中,我经常看到那些后进生上课的时候,面容呆滞,双目无光,昏昏欲睡,对课本上所写的那些东西丝毫不感兴趣。他们对于一切用文字所写的东西缺乏敏感度。一段话中,每一个字他都认识,但是读完以后不知道什么意思。这说明他们根本没有学会阅读,或者说他们没有把阅读和思考联系起来。没用学会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在思考的同时阅读。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那些后进生没有把阅读和思考的关系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如果深入的去了解那些后进生的家庭环境,我们就会发现,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很少甚至从来没有阅读过几本课外书。我想这就是他们对文字不敏感的根源所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文字的理解和感知就像对语言和声音的感知一样是有敏感期的。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培养儿童的阅读和书写能力至关重要。而阅读和书写能力的形成主要靠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学前阶段的儿童要借助于图画理解语言和文字,而到了小学阶段随着儿童对文字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的增强,就可以脱离图画,直接进入语言文字的世界。要顺利的带领孩子进入语言文字的世界,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长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时间。正是由于家庭中没有能够供孩子阅读的书和没有阅读的氛围,造成孩子没有养成对书籍的热爱,没有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一个人一旦没有养成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造成的后果将很严重。从宏观的角度看,人类一切的文明几乎都要靠语言文字和特定的符号保存下来,一个没有对语言文字形成感知和理解能力的人就被隔绝在人类创造的文明之外。从小的方面看,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都要借助于语言文字和符号来表示,后进生之所以是后进生,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对语言文字和符号的理解能力。他们在阅读的时候,就不可能借助于这些文字符号进行思考。因此,后进生的各门学科成绩都不会太好。
后进生形成的第二原因是我们整齐划一的教育制度,现在的学校教育制度要求儿童儿童6岁入学,进了学校以后用相同的教材和统一的评价方式来评价他们的学业成绩,这种制度和评价方式完全忽略了人的个体成长的差异性。众所知周,人的成长历程和精神发育是不同的,有的孩子可能在4岁的时候就能顺利的阅读,而有的孩子可能7岁的时候,阅读还很困难。在智力活动领域,人的差异性可能更大。当这些智力发育不同的孩子处在同一的教材和教育评价体系面前的时候,有一部分孩子就变成了后进生,也即是说,这样的评价体系必须要让一部分孩子落后,必须要区分出三六九等。我们的学校教育实际上不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成长状态,学校教育只是家庭教育的显示器,他在把一部分孩子培养成人才的同时,也培养了一部分后进生。而对于刚刚入学的孩子,他们的差距或许还不明显,但是一旦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过以后,有一部分孩子就被加上了后进生的称号,这种称号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照成阴影。久而久之,后进生就会形成自卑的心理,他们会觉得自己天生就没有别人聪明,自己再努力也比不过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越是这样归因,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会越差。于是,后进生通常采取两种态度来对此反抗,第一态度是在所有的事情上都不主动,他们不仅在学习上不去主动的思考,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显得麻木不仁。这样的学生渐渐的就成了班级中沉默的大多数。第二是态度是叛逆,他们除了在学习上不用心之外,在其他方面可谓用尽心思,比如他们会穿各种奇装异服,发型稀奇古怪,或者在课堂上不断的违反课堂纪律。由此看来,学校教育必须要适应孩子的成长规律,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但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内,这些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
怎么办呢?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让你家的孩子不成为后进生的方法就是,作为家长,一定要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多花些时间和心思,不仅仅是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亲自陪伴孩子,让孩子从幼年起就养成阅读的习惯,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字和符号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简单地说,大量的阅读是避免孩子成为后进生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