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信息和知识呈现爆炸式增长。
在这个人人都想要进步的时代,更好更强的学习能力扮演着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角色。
怎样学习最有效?是死记硬背,还是通过学习理解、吸收记忆、最后不断巩固让知识变为己用的学习法让你走得更远,答案不言而喻。
① 像沙漏一样先对知识进行分拆、 筛选
学习的过程就是对知识内容先进行分拆,然后对其进行筛选,判定已知未知然后确立学习目标。
一个自然的学习过程包括5个阶段,拿学生上一堂课举例来说:
预览 - 就好比预习,先大概看一遍书本知识,确认课堂上将会涉及什么内容。
提问 - 通过预习,对自己提问确认懂、不太懂、完全不懂的知识点。
阅读 - 在课堂上老师对知识进行拆分讲解,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学习,解决不懂的知识点。
复述 - 课后作业帮助大脑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老师的作业批改会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修正。
复习 - 大量的习题练习、实践会不断加深知识认知度。
② 让记忆图片化、感官化
人名利用谐音和联想
刘苏 可以谐音成 流苏
周豆豆 可以联想成 豆子粥
按顺序记忆时利用挂钩法
孩子一开始学习、记忆钢琴键盘时,我们用每一个字母代表了孩子一件熟知的事物编了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很无厘头很可笑,每次讲起来孩子都会一边哈哈大笑一边讲出了正确的顺序。
定位记忆法
让熟悉的事物、或者身体成为记忆的定位载体。
以前我收纳孩子的玩具都是随便放,后来我发现孩子拿取某种玩具会下意识去同一个地方。
于是我利用发现的孩子对玩具有着自己的定位记忆,并按照那些地方收纳后,就很少发生找不到玩具的事情了。
③刻意创造机会使用新学知识
很多时候我在看到、学到一个新育儿知识点后,会迫不及待地分享给身边人。
当我分享的对象越多、次数越多,这个新知在我脑海里印象就越深刻。
在生活中我也会跟敏感地发现符合这个知识点的事情。
例如,我学习到,判定孩子行为异常的3步,第一就是确认基本的温饱、第二是以天为单位孩子的能量消耗程度,第三是以天为单位发生的可能影响孩子情绪的事情。
一开始需要刻意练习几次,但是很快这项技能就变成我回应孩子的潜意识行为,这是因为每天要使用的次数很多的缘故。
这些方法都看上去极其平常,但是把它们都组合起来使用却能起到锻炼大脑的作用,还能激发潜能、想象力。这个就是著名的思达迪学习法,一经由英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联合研究开发以来就风靡了欧美。你也试试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