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表达思想最困难的,它受各种因素影响。但很多情况下,思想又必须通过语言来传播。所以我们在通过语言文字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琢磨思索,参透作者思想原意,最起码最大可能的去接近那个原意。最近听到一句话,很多人都在说,我觉得很滑稽:社会上有诸多不和谐的地方,目不识丁的农民或大学教授都会说“存在即合理”,如果浅薄的理解,也能自圆其说,可不能深究。一个是当年黑格尔说这句话完全不是这个意思,翻译方面出问题了。一个是就仅仅从正常的文明社会来看,“存在即合理”这句话是非常消极和无意义的。
同一种语言本身在表达的过程中已很难表达出本意,若是跨语言靠翻译去理解,那就更加困难,如果我说,“存在即合理”这计划是跨了三种语言,那理解起来就更是天书了。黑格尔用德语写作,后来德语翻译成英文,中国人又把英文版翻译成中文。且不说这翻译过程中间翻译者有没有自己的艺术再加工,仅仅语言本字本身就能让我们像解莫斯电码一样去解读作者原意。所以,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思想性文字,是不能翻译的。
现在就让我们好好看看“存在即合理”这句话的原意。要想理解这句话,首先要大致明白黑格尔的哲学思路,黑格尔将“理性”视作人类存在的根本,这个世界的本源便是“绝对理性”,类似于上帝、奇点、本源等等,他认为这个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理性法则支配下所产生的结果,一切物质都有符合理性法则的,凡是符合理性逻辑法则的,都有可能存在,凡是存在的,必然合乎理性法则,也许我们现在找不到这个存在的理性逻辑法则什么,但一定是有的,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所有有了这句话“存在即合理”即存在的就是合乎理性的。那什么是理性呢?在黑格尔哪里,这个理性和我们日常生活里的理性完全不一样,严格来说哲学需要一套单独的语言符号系统,要严格的和日常生活的语言相区别,但目前并没有严格区分,这就需要我们抛开语言本身的含义去理解它在哲学中真正的意思表达是什么。比如,理性、感性,在哲学中,将能够用耳朵、鼻子、嘴巴、身体、眼睛、舌头等等直接的感官感觉到的事物称为“感性”,感性的事物是符合我们感官的,但不一定符合事实比如,我们眼睛看到太阳每一天东升西落,直观感受的“感性”告诉我们太阳围绕地球转,同样的,也会感觉月亮围绕地球转。这是感性的世界。理性是我们通过对感性事物的分析总结,找出直观感受事物的共同属性和特点,并提炼出运算符号和自洽的逻辑法则,通过对各个符号的逻辑运算的思想方式,称之为“理性”。“存在的即是合乎理性的”,是在这个意义上所说的。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翻译或许不会出现太多这样的滑稽,但是对于哲学思想作品,翻译是不可能的,比如中国有的哲学论著写到:一个存在者一旦呈现为有条件的存在,就表明它自身的失圆满状态要求须有其他存在者先其存在并与之共在,也就是说,它由此体现着自然存续的存在程度和相应质态。这程度和质态中就包含着有关条件之全体,或者说这条件之全体就构成存在者的具体程度和质态。衍存者之所以需要种种条件(旧称“内外条件”)方得自存,乃是由于自身之存在效价有所流失或存在度有所降低的缘故。。。这类的文章,别说翻译,能读懂已然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