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慧工作日志11.20
长期以来,在小学阶段教学简易方程,变形的主要依据是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改变了小学阶段解方程方法的教学要求,采用了等式的性质、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解方程。前者属算术领域,后者属代数领域,两者虽有联系,但代数领域是算术领域的发展与提高。《数学课程标准》里明确规定:无论小学和中学都要求学生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以免中学学习时再另起炉灶。这样改动,让学生在解方程的过程中,逐步接受并运用代数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加强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
困惑一:如何解未知数是减数或除数的方程。
小学阶段对求未知数是减数或除数的方程要求不高,从教材的编排上,使整体难度下降,可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练习册里、考试中常常出现此类方程。许多学生无法解答,那如何解决呢?
解决办法:我们可结合以下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解题:“能先算的就先算,遇到减除留下被,其它情况留未知。”也就是说:解方程时,能先算出的步骤要先计算,遇到减法或除法时留下被减数或被除数,对消其它数,其它情况留下未知数,对消其它数。
困惑二:等式长、步骤繁,简单计算也出错。
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等式长、步骤繁、数字多,使学生顾此失彼,容易抄错数字、写错过程,导致简单计算也出错。
解决办法:待学生掌握解法后,我们可在顺口溜的最后加上一句:“对消步骤可省略”,引导学生适当省略解题步骤,但同时也要注意提醒学生避免“步骤过简”而影响计算的正确率。省略后的解题步骤和老教材中运用“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的步骤看似相同但解题思路却完全不同。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从教学上来说,是为了中小学衔接;从培养目标来说,是为了新数学思维培养。我们在践行新课改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不能简单回避,轻易否定,而是要深入研究、善于总结,积极探寻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在求疑尝试的主体学习方法下,应探索出属于自己的上课模式或者方法。我一直在想数学四大模块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图形问题注重操作、可能性问题注重游戏体验等。全面关注学生,关注全体学生。同时在孩子刚认识方程时就会出现这种错误,更需要我们做老师的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纠正解方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