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阁寺》《潮骚》《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这段时间看了两部小说和一部散文集,前两部小说因为阅读时间贯穿旅日前后,所以文中景物意向也有了落到实处的情景寄托,譬如洋房边上狭长的下坡路,柏木纵身一跃而下的情景,又或者在山坡远望金阁顶上振翅欲飞的凤凰的画面…感觉有点奇妙。
去京都的第三天,和同伴租了自行车沿着鸭川而上,向金阁朝圣。没想到路上和同伴走散了,随身WiFi只有一个,回来后听同伴诉苦,一路上只得用蹩脚的日语问“金閣寺わどこですか?”(请问金阁寺在哪里呢)
在文中金阁寺被主人公描述为天下至美,也是他审美及与外界交往的一道防线,存在于意识田里,因为外界的战火、私欲、丑陋和堕落而愈显坚固美丽。面容的精致、倒影的细节、肌骨的苍白和与音乐相融相契的优雅…金阁静默而永恒地伫立着。
然而金阁究竟是什么又在哪里呢?是有形的庙宇?究竟顶的舍利?还是塔尖的金色凤凰?又或者,是一切与美共振的东西——金阁的模型摆件、女人的敛眉含笑、粼粼水波天光云影、辗转枝头的婉转鸟鸣,羞涩地沿着云彩勾勒的金线银线——的总和或局部?又或者,只言片语的深情美意,就足够做金阁的载体了。
无法探究毁灭是否会带来更高贵的升华,是否在与宏大事物的共同毁灭中渺小卑微的人才能获得至美和永生,又或者用一个有形之物毁灭时的脆弱笼罩自己,能否达到物我为一的奇迹。一旦被造物存在于世间,它就只能作为短暂时间的意念存在,种种改变,不可扭转,人一样,物也一样,人与人,物与物,抑或人与物都是一样的存在。诞生之初被赋予的与成长之时被铭刻的种种,可以被看见却不值得被评价,美与丑,唯其真实,并无高下。至于出于卑微心态的愿望就更不必挂怀了,完美的金阁只存在于幻象之中,就像亲临其前,未见得多少震撼感慨。当所有的秘辛涌来,人世间无一处不是斑驳,无一处不受浊染,光与影永远共存,然而这时的世界才是立体而可感其美的。
我是在评价吗?不,只是在表达感受罢了。
至于《潮骚》,这是一部完美的纯爱小说,干净天真充满生命力,剥离了三岛作品中固有的黑暗和死亡的阴影,描绘了一方不染尘俗的净土,一个像翠翠那样美丽勤劳的海女,一个像傩送那样羞涩勇敢的青年,人的感情被简简单单放在自然中并与之呼应,只通过你自身来判断你的价值,爱、宽容和接纳都显得那么水到渠成。
《记忆想铁轨一样长》呢,是余光中老先生的散文集,里面收录了超级可爱的《我的四个假想敌》和《牛蛙记》,大师们的幽默,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