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我应该早睡早起!”
“我应该努力工作!”
“我应该减肥!”
“我应该多陪陪孩子!”
“我应该……”
没完没了的“我应该”……在我们所使用的词汇当中,“应该”二字是极其熟悉的,然而不幸的是,这个词承载了众多压力,包括内疚、恐惧、后悔、不满等各种负面情绪。
因为,当你说“我应该……”时,它实际在暗示你还做得还不够,它总是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没做好的事情上。
比如,这个月的业绩没达标,你说:“唉,我当时应该再努力一把的。”看到街上一条条大长腿、一张张A4腰,你说:“从春天开始,宝宝就应该减肥的!”
可实际上,这些事情非做不可吗?
地球少了谁都照样转动,为什么要用“我应该”三个字来绑架自己呢?事实上,“应该”不仅绑架了自己,也绑架了他人,而且往往是自己最爱的人。
Part 02
父母对孩子说:“父母这么辛苦把你拉扯大,你应该听父母的话。”
妻子对丈夫说:“你是个男人,就应该负责赚钱养家!”
老板对员工说:“这么简单的工作,你必须把它做好。”
没完没了的“你应该”、“你必须”……
有时候,我们经常理所当然地认为事情该如何,某些人该如何,可它们真的应该如此吗?还是这仅仅是你脑子里构建的一种期望?
这种期望如果低于你的预估值,你很可能就会产生失望、沮丧、抱怨等负面情绪。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由此产生,夫妻之间的感情开始出新裂痕,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张……
在《最强大脑》的一期挑战赛中,一位14岁的天才少年李云龙由于失误输掉了比赛,导致情绪失控,在场上放声大哭10多分钟。最后他的爸爸走上台拥抱了一下他,才勉强安抚住了他的情绪。
李云龙之所以情绪失控,除了他自身的原因之外,与他父亲的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关系。
当镜头给到观众席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李云龙的父亲情不自禁地低下了头,脸上写满了失望、焦虑与不安。透过他的情绪,我们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内心世界可能是这样的:“你平时训练不都挺好的吗,怎么能犯这种低级错误呢?”“父母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能干不好呢?”
可是,如果李云龙的父亲这样想: “儿子在全国同龄大的孩子中已经很优秀了,我应该为他感到骄傲!”然后去安慰、鼓励下儿子,李云龙之后的表现会不好更好呢?
Part 03
可见,只要你的认知转变了,你眼中的世界将会是另一番样子。
我们的认知就像一棵树的树根,生活中的一些事件相当于树干,而树枝和树叶就是我们的情绪和行为。面对同样的事件,如果你脑子里经常持有错误的认知,你面对的将会是枯枝败叶。
而要想使枝繁叶茂,我们首先要关注树根的成长,并去除那些杂草——不合理认知。除了文章(《神奇女侠》:变身女英雄or女魔头就在一念之间)讲到的“恐怖化认知”,还有上述提到的种种“应该化认知”。
“应该化认知”就是把很多事情看作“应该化”、“必须化”,不管是要求自己,还是对待他人,比如认为自己理应得到什么东西,认为别人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应该化认知”不仅给我们自己制造了忧虑,也给别人带来了压力。所以,是时候摆脱“应该化”的束缚了,大喊一声:去TMD“应该”!
对待自己,把“应该”换成“选择”不可以吗?
“我选择早睡早起,累的时候也可以赖赖床”、“我选择努力工作,但也允许自己偷个小懒”“我选择减肥,可是胖乎乎的我也很可爱啊”……
当你把“应该”换成“选择”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力量感会增强很多。是啊,要知道你本来就是自由的,你本来就拥有很多选择权的,你奋斗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吗?现在为何要画地为牢?
对待他人,请给予ta呼吸的空间。
每个人的个性、价值观都是不同的,所以不要轻易责怪他人的过失,也不要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别人身上。世界上连两片相同的树叶都没有呢,更不可能指望桃树长出李子;
所以,要学会尊重别人的选择和行为,并时常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千万不要将别人对你的好“应该化”,最亲的人也不行!当“爱”变成“应该”的时候,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放下“应该化”,释放自己,也放过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