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地活在生活里
张爱敏
收到余永海主任的赠书――童喜喜《十八年新生》,高兴得小孩子似的,连声道谢,不过心里有点小埋怨,咋不昨天给我啊!因为与童喜喜冥冥之中走过许多交集。
2006年,在我为人师的第十六个年头,我走近了新教育,共读共写,构筑理想课堂,设计鱼骨图,童喜喜的书也渐入视野。
一位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本有一只神笔,可绘生花文章,因一次“会缘”,加入了海门新教育学会。义无反顾地抛弃了过得富足、潇洒而自由的生活。从此一头扎进新教育漩涡无法自拔,创立“喜阅会”,开创“童喜喜说写课”模式,被评为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再后来,关注了新教育的公众号,聆听视频讲座,触摸她的百场公益讲座,对她身体力行新教育的种种壮举,心生敬意,也感慨她是如此单纯地热爱,如此纯粹地生活。
如果说以前童喜喜热爱新教育的事情都是道听途说,那么,现在,这位作家的书就捧在手里,咀嚼每一个文字,感受每一步行走的艰难与幸福。但依然痴心不改“我希望,找到存在的意义,幸福地活在生活里”。
《十八年新生》告诉我们童喜喜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这十八年就是一场新生。
直视乡村教育的顽疾,直视一些教师无所作为、混日子误学生时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直面一些陋习时的“极不适应、绝不妥协”,童喜喜想过放弃!
正如尼采所说: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童喜喜不是没有这样的担心。
是的,她有过离开新教育团队的准备,并提出了辞职。然而,最终留下她的,并不是新教育大咖们的恳切挽留,而是一位普通教师的遭遇,让她涕泗横流,并从此立下终生从事教育的宏愿。
如今,她从一个教育的门外汉,成为走进新教育并成为新教育的深度参与者、创造者,因觉察到种种教育世象并无奈以对,从而想离开,但最后却又再次坚定信念。“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如是说。
童喜喜是性情中人,她喜欢的事情,她认准的道理,就会义无反顾,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全力以赴。
我不止一次泪流满面,为童喜喜的艰辛,为童喜喜的执著,为童喜喜的热爱。童喜喜和她的团队,这是一群有着宗教情怀的布道者啊!那不由自主地隐隐的疼痛和满满的敬意油然而生。
自从走近新教育,所任班级成长史上的辉煌的一笔该是阅读了!我与学生和学生家长重温朱永新教授的至理名言“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爱读书的孩子不一定成才,不爱读读书的孩子一定成不了才”,师生共读共写让我们收益终生。
后来,由于自己的懈怠,再加上网站不是很通畅,没能在新教育的路上坚持走下去。但我对新教育,对朱永新教授,对新教育人一直心怀敬意。新教育倡导的读写生活、每月一事、聆听窗外声音、晨诵午读暮省、新父母学校等项目一直滋养着我,新教育人对“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追求也一直激励着。
童喜喜――一个看上去瘦弱单薄的女子竟有如此巨大的能量!为之感动,为之钦佩!如果是我,我能做到像她这样不计报酬、不计名誉、不计得失、不计进退地纯粹、简单地生活吗?
或许我无法做到像童喜喜这样纯粹、单纯地生活,但童喜喜和《十八年新生》,带给我的别样的震撼,思考与启迪激励我向前!
我的网名现在是“爱心依旧”,曾经是“爱心”,后来又添上“依旧”,成为教育战线上“爱于心敏于行”的践行者。
当老师,意味着我们必须有一颗热爱之心,唯有真爱,才能拥有真教育;唯有真爱,才能静心精心净心,踏踏实实安安静静地做好当下的事,该做的事。
我期待:在2018年,来一个新的开始,再拥有一个18年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