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人生由很多个选择构成,而在选择的时候,我们会以为是自己的理性在做决策,而事实上却是我们的心智模式在替我们做决策。
如何确定我们的心智模式是好的,是与自己利益相一致的呢?那我们就得建立一种可信赖逻辑模型的思维模型,这就是第一性原理。
李善友老师的推导过程如下:
每个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而一般情况下,我们会用两种认知方法:一个叫归纳法,一个叫演绎法。
归纳法,它是指我们对感官通道触碰到的经验事实的感性认识。我们99%以上的人和事儿,都是用归纳法来总结出来的。
演绎法,它是指我们在思维通道上产生的概念的一种理性的认识。
运用演绎法的人非常少,不到百分之一。因为从归纳法到演绎法,所需要的计算量会多得多,要消耗的能量也要高得多,大脑会扛不住,所以他会逃避。
这就是认知吝啬鬼原则:
1、认知的时候,默认用眼睛,能不使用大脑,就不使用大脑。
2、即使非要使用大脑的时候,也会默认为这个世界是连续性的。
也就是说大脑会优先使用感性对新事物进行归纳,他会有一个隐含性的假设:这个世界是连续性的,未来跟过去会是一样。然而这就是一个循环论证,在逻辑上是根本无法得到证明的。
所以,著名的大哲学家休谟会说:如果以非连续性为前提,人类所有的知识都不成立。
演绎法则完全不同,它是借助于理性进行推论的最主要的逻辑形式。
用哲科思维来说,演绎法就是对新逻辑模型的假设。
而演绎法的前提如果是来自于归纳法,那结论很可能也不成立,因为得不到论证。但是还是有一个办法能够解决:使用的前提必须为真实的,这样的结论自然就继承了前提的真实性。
如何保证这一个演绎的前提是确定的呢?那也只有一个办法:这个前提必须是另外一个更高链条的演绎法所推导出来的结论。如何又保证这一个更高链条的前提是确定的呢?那就继续找一个更更高的链条。
当然演绎法的链条不能无限制地倒推,必须最终有一个自确定的元起点,他必须天然的真实,可作为推理的基石,这个时候,就能够把它称之为:
第一性原理!
(有点烧脑,建议去看李善友的混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