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四岁半男孩的妈妈,我很庆幸此时读到了临界冰老师的作品《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切教育》,尤其是书中《可怕的“亲情冷漠症”》这一章,我反复读了三遍,想起了好多自己跟儿子相处的瞬间,感慨良多。
从小到大,我眼中的父母一直拥有勤劳节俭的美德,自然而然地,我也将这两种美德继承了下来。儿子剥开一只大香蕉,兴致很好地吃了几口后,冲我喊道:“妈妈,香蕉太大,我吃不完。”为避免浪费,我随口说:“拿过来给我吃吧。”
本来是一件小事,我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是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几次后,儿子的态度让我感觉很不舒服。那天他打开一包零食,吃了几口后,说:“妈妈我不想吃了,给你吃吧。”我当时也不想吃,就说:“你放在桌子上吧。”他却不干了,走过来硬把零食往我嘴巴里塞,我捉住他的手严肃地说:“妈妈现在不想吃。”他听了“哇”地一声哭起来。
这时我才意识到是我一贯的做法给了他这样一种认识——吃不完的东西都应该妈妈吃,这样下去可不行,是时候要改变了。等他哭完了,我认真地对他说:“妈妈很爱你,你也很爱妈妈对不对?”他点点头,我继续说:“你跟妈妈分享的应该是你觉得好吃的东西,而且这些都是妈妈给你买来的,你要对我说什么?”他想了一下,小声说:“谢谢妈妈。”我想让他知道,我为他做的这些都不是理所应当。之后我每次给他买了东西,都会提醒他:“你要对妈妈说什么呀?”他很快答:“谢谢妈妈!”几次以后不需要我提醒,他就会主动向我道谢。吃东西时他会请我把香蕉掰成两半,如果我没有拿另一半,他会问我:“你现在还不想吃是吗?”“对啊!”“那等会儿你想吃的时候再吃吧!”他表现地很贴心。
临界冰老师写道:“过度被爱让孩子失去爱的能力。爱本是流动的能量,有付出亦有接纳,如果只是单向的流动,没有任何的回馈,爱就会淤积,而接受的一方也会变得麻木,感受不到爱。儿童任何习惯的养成,都是在早起养育中,某个行为产生的结果,被不断学习固化。”
经常,我在厨房忙碌着准备晚餐的时候,儿子在客厅玩,他一次次地喊着:“妈妈,你做好饭没有,快来陪我玩吧!”弄得我更加手忙脚乱。有一次我择菜时,他在旁边看着,我问道:“你能帮我择菜吗?”他大概觉得很好玩,很快搬来一把小椅子,坐下跟我一起择菜。我一边教他一边问:“你喜欢帮妈妈择菜吗?”“喜欢呀!”“那你以后要多帮帮妈妈呀,好不好?”“好!只要你一喊我,我就马上来帮你。”择完后我说谢谢他,他很有成就感地离开了厨房。
他爸爸下班比较晚,总是九点多才到家,我一听到门响,就提醒儿子:“快去帮爸爸开门!”他就赶快跑过去开门,雀跃地迎接爸爸,爸爸向他道谢后,他开心得不得了。有时我会故意对他说:“妈妈好累呀!”他会走到我身边,用小拳头一下下地捶着我的肩膀,捶一会儿便问我:“你感觉好些了吗?”我会很夸张地回答:“哇!简直太舒服了,我现在一点儿也不累了!”
我切菜时不小心割破手指,放学时我告诉他:“妈妈的手指受伤了,好疼哟!”他马上捧起我的手指,轻轻地吹了吹,像我以前对待他那样,吹完后小心翼翼地问我:“还疼吗?”我答:“现在只有一点点疼了。”晚上到了洗澡时间,他主动去找爸爸:“你给我洗澡吧,妈妈的手指受伤了。”第二天早上一起床,他就问我:“你的手指好些了吗?”
“孩子被他人需要时,感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重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的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他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我庆幸自己没有一直在孩子面前表现得那么完美,我跟他一样,也会受伤,也有伤心难过委屈的时候,我也需要他的陪伴和安慰。我给了他很多爱,也向他索取爱,这样的爱,才是流动的能量,才能让彼此都感到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