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给教师的建议40讲》读后感
——黄燕
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阅读,才能有更多的创意灵感和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这样的老师才是教坛上的“常青藤”。这个暑假过得比较充实,除了阅读自己的订购的书籍之外,在陈蕾老师的带领下和一群同事共读了王绪溢博士的《数字时代的学与教》,受益颇多。
陈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共读这本著作,和平时自己看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让我感受到了由别人带着读书的诸多好处,让我看到了很多真实的可贵的教学案例和场景,感觉是身临其境。我想陈老师一定是真正切切地在实践王博士的教学理念,所=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信手拈来的教学案例和宝贵的教学经验。下面我挑几个自己印象深刻的感触最深的说说我的一些感想。
相信的力量。一个人若是没有信仰,我想大抵应该是无知者。陈老师在开课第一节讲这个真的是让我挺诧异的。以前接触过很多由经验的学者或者一线教师都没有人谈这个,所以,我想,陈老师不愧是的道法学科的老师,很懂得抓住别人的眼球或者说痛点,这也恰恰说明她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二十多年前,一批老教师第一次结束课件制作,那时的老师算是第一次接触比较先进的教学技术设备了吧。他们或许或多或少地也会质疑这个东西,要颠覆传统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比如,我认识的一批老教师,绝大部分老师都认真学习了课件制作技术,他们说最开始真的很煎熬,40岁的人学习电脑能不费眼睛费大脑嘛,但是他们坚信这个技术是可以完善自己教学的,可是也有极少老师秉持传统,不愿意学课件制作,最后自然是跟不上团队的节奏,每次制作课件的任务都是分摊到别人身上。我想自己现在同样是处在类似的节骨眼上,信息技术赋能教育依然已然是趋势,不可回避的趋势,我们的学生是在信息技术下成长起来的一批,自然需要这样的技术去为教育加持、赋能。就如希腊哲学家匹克题图说“要养成某种习惯,那就去付诸行动。要不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避而远之。要想改变一个习惯,那就做点别的事来取代它。”那么,接下来我需要做的便是相信技术可以改变教学以及不断地刻意练习。
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能快。在此之前,我在一本关于护肤的书籍上看到过类似的这样一句话,作者认为要想皮肤好就要相信皮肤自己的治愈能力,不是用越多的高级护肤品,也不是用了护肤品就立即肉眼可见的变好。在陈老师的讲解中,我看到了这句话,真的是很在理。老师们的通病就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把多的知识给学生讲解,总想着快点达成目标,当然这和现在教育要求也有关,总是想着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总怕他们学的不够多。回顾自己小学,老师教拼音交了两年,把基础夯实了就不怕建大楼了。其实自己教学备课时往往会忽略这些,甚至在课堂上还侃侃而谈,觉得很重要的知识不能讲太少,还要提高语速,这样说得内容就更多了。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要时刻提醒自己,我甚至打算把这句话作为屏幕。要做到这个要求其实要求老师要更加精确备课,对重难点的突破更要有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情有更精准的了解。
最后,用陈老师的话来要求自己接下来如何应对信息技术赋能教育。一是改变理念,二是坚持常态化应用,三是加强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