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安羽心理咨询机构潇铃子
朋友这几天一直在考虑离职,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她很焦虑,她说她觉得她都要抑郁了。让我很有想给她做咨询的冲动,但是想到心理咨询避免双重关系,又想到心理咨询避亲避友,我还是算了,推荐给了她另外的咨询师。
朋友的问题如果仅仅是说纠结于离不离职,这就不算复杂,如果只是这样也不需要建议她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毕竟如果只是离不离职的问题,只需要对比一下其中的利弊和未来的发展,再结合朋友自己对未来自己生涯的期待,做出选择不难。
只是朋友的问题没有那么离职那么简单,离职只是一个引发点,并不是真正的原因。朋友是一个很焦虑的人,没有什么安全感。她很一直很努力,很上进,285,911大学毕业,毕业两年,月薪10K。她下班,周末还报名了学习班,说是给自己充电,她总是很害怕停下来。她说如果她不学习点新技能,就会担心被这个社会淘汰了。
她还跟我说,几十年后软件行业慢慢会被淘汰,而她也会因此而被淘汰,所以她一直在寻求未来不被淘汰的突破,现在纠结离职,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她说女人一旦过了30就很难再换行业了,所以趁着还有几年,她要早日做打算。但是她又担心自己只是学习了新的技能,没有工作经验,会不会很难找工作,找到以后呢,会不会跟新同事能处好。
她对未来充满了无限多的想象,以至于她总是很焦虑,总是很难做出选择,总是很没有安全感。也总是没有活在当下。
我问她,你现在感觉怎么样呢?她回答我,我很担心我以后,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我不知道我以后能不能养活得了自己。
我一阵的无语和心塞。无语是作为一个朋友最直接的反应,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在我看来她明明现在就可以过得很好很潇洒,完全不需要把自己搞得这么苦逼。心塞,是因为我的心理学的背景,我明明知道她很需要帮助,却无法直接入手,也没能给到她直接的帮助。有时候,这就是作为咨询师的无奈。
心灵的成长需要一段时间的疗愈,但也需要当事人自己有觉察并认为自己需要。不然你给得再多都是别人不需要的,也就不会有作用。
有次,有个妈妈陪孩子来做咨询,在等待的时候跟我聊了聊。她问,为什么同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会给到人完全不同的感觉。她还问是不是因为相由心生。
这不无道理,但是个中的原因可能更复杂。比如说话的这两个人的立场是什么,说话的时间点是怎么选的,说话的场合又是怎么样的,说话的人跟听到这句话的人的各自关系是怎么样的,说话的人的语速,语调,口气甚至声音,男女差别全都会让人听出不同的味道。而作为听到这句话的人的状态也会有影响,你听这句话时的心情,你对跟你说话的人的看法等等都会有影响。那自然的,一句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肯定是不一样的。
回到我朋友的问题上,自然的有些话我来说是没什么效果的。可能我说的话都是对的,都是这个理,但是道理谁不懂很多呢。她需要的并不是答案,而是解决问题本身。
知道答案,不一定就能把问题解决了。你还需要知道怎么用这个答案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