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大族,魏晋风骨,虽是动乱时代,也是文化繁荣时代,造就了魏晋南北朝雅士辈出,魏晋“竹林七贤”,到宋齐梁陈,又有南陈后主陈叔宝,更是才艺集大成者,与南唐后主李煜、北宋徽宗赵佶,真是一脉相承。陈后主精通音乐,创造乐府“吴歌”,《旧唐书·音乐志二》载:“《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所作。叔宝常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才气高的皇帝,下场大多很悲惨,尤其是宋徽宗赵佶,集各种悲惨于一身,真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至少李煜还有忠贞的大小周后,陈叔宝还有欣赏的张丽华,这是后话。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陈叔宝《玉树后庭花》
此曲常被称为“亡国之音”,但只看曲子本身,我觉得很是不错,不是我等俗人能创作出的,你们觉得呢?既然是“曲”,当然可以唱出来,与读起来朗朗上口相比,那自然是另一番滋味。遗憾的是,现在流行音乐、民族音乐却没有吸收其精华,真是可惜可惜。文化自信,我们对哪些传统文化自信?诗、词、书、画、文,如何守正创新,那是另一个大话题。
更遗憾的是,陈叔宝的《春江花月夜》已遗失,想必也是一首好曲。不过这也幸好,让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众人所周,此首没有一点靡靡之音!幸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初看此诗,算的上品,历史上这首诗却并没有很早就受到吹捧,最早是北宋郭茂倩将《春江花月夜》编入《乐府诗集》。“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好像也很喜欢,有草书为证。直到清末,文学家王闿运点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诗、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闻一多更是在《宫体诗的救赎》评价: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最后终成“孤偏盖全唐”。
此诗就像作者的名字“若虚”一样,好像不曾存在,不是张若虚创作了此诗,而是此诗落到了张若虚身上,人是无关紧要的。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对他的经历记载实在不多,大体是扬州人,曾任职兖州兵曹,活跃在公元七世纪中期至公元八世纪前期(《旧唐书·贺知章传》)。我觉得,不像李白、杜甫诗百篇,有些人注定是为了一两首精品而生,就如张若虚,初唐还有个陈子昂,他开启了大唐诗歌的盛世。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回到《春江花月夜》本身,不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在什么背景下创作,作者那时那刻的心情,我们也无从了解。但是,每个人站在这春天的江边,看这花、这月、这夜,感受或许都会有一些相似。
1-8句,初夜。某年春天,某天初夜,某个江边,潮水高涨,与明月一样升起,波光粼粼,明月照耀千万里。江水绕着开满花草的岸边(芳甸:开满花草的郊野。),蜿蜒流转。月亮照着江边的花草,月光像白色的小水珠(霰: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此处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散落在叶子上。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这几句对景色的描写细致和生动,画面感强,初夜,精神气爽,纯洁无暇,但也缺少点神韵,对比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还是有不少差距的。
9-16句,夜色变浓了,作者开始“呻吟”了。从“无纤尘“、”孤月轮“,到”初见月“、初照人“,连纤尘都不与自己相伴,只有空空的一轮孤月,人是孤独的,月亮也是孤独的,而且,人和月,都孤独的那么纯洁!从“无穷已‘、”望相似“,到”待何人“、”送流水“,作者又是悲伤的、无奈的,人生反复无止境,江、月每年也看似没有变化,不知道等谁来,也或许终将等不到想的人来,“逝者如斯夫”,像流水送走了每个春夏秋冬。
这几句可算是全诗的精华之处,借物喻情,夜色变浓,也有点哲学味道了,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总让人不禁感慨、唏嘘。刘希夷作“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17-28句,夜已深了,作者开始“愁思”了。仅有的一片白云也缓缓地离去,像一位游子,只剩下我独自在这青枫浦上(位于浏阳城南的渭水之滨),满是思念之愁。青枫浦不太有名,但风陵渡大家一定知道,“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生”,我想,在每个这样月色的晚上,郭襄也都会想起风陵渡的那次碰见。作者想,这样的思念不只他一人,还有哪位游子也像我一样,今晚坐着小船孤独的漂流啊,哪个地方还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啊。
人是相似的,月光也承载了人的相思,一直在那儿不停的徘徊,照在楼阁上,照在她的梳妆台上,照在卷起的门帘上、卷也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也拂不掉,怎么能不让人伤悲。既然不能相见、相闻,就让月光传达我的思念吧,此次此刻,我们因为月亮把心连在了一起,月光就是我的影子,照在你的身上,与你在一起。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哎,我又能怎么办呢?
用月亮表达愁思之情是古今文人的首选素材,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晏殊”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等等,历来有无数佳篇,后续再说。
最后四句,后半夜了、月亮快落山了,作者很无奈,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春天快要过去了,就像江水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也要西落了,藏在海雾里,我离月亮越来越远了,就像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想来整首诗是张若虚晚上闲着没事,在江边观月,然后想三想四,月亮太伟大了,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的情绪受他影响。这让我想起苏东坡有一天多喝了几杯,晚上回到家仆童早已睡下,敲了半天门也没看,于是一个人到江边静坐,有感而发,写了一首”无奈“的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此诗表达有点直白,感情确是丰富,春、江、花、月、夜,每个字都可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寄情于景、物,更像是一片抒情的好文章,我想这也可能是此诗没有很早被关注的原因吧,算不上顶尖的诗作。下面是一段看似模仿《春江花月夜》的网文,有些句子不逊色于它。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听曲中曲。
曲中轻忆梦中人,梦醒时分叹红尘。
曲终人散梦已醒,何处再寻梦中人。
梦中合唱凤求凰,梦醒独奏离别赋。
即知曲人存于梦,何故执于曲外人。
多少痴梦多少等,难诉痴情曲中人。
一萧一页红尘事,一弦一曲了人生。
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悟曲中意。
不愿再做曲中人,奈何越听越沉沦。
曲中曲,人中人,曲散人终离,曲终人散早成空。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