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大到国家之间,小到人与人之间,有领土冲突、经济冲突、观念冲突……冲突确实为不可避免,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冲突。
什么是冲突?用心理学术语言之:知觉到的行动或目标的不协调。换言之,不协调就是冲突,冲突也就是矛盾吧。
冲突因何而起,是什么引发了冲突?因为竞争,僧多肉少,必有冲突。因为感觉不公平,“凭啥你得到的比我多”,必有冲突。因为误解,人的固有之偏见,“我是好人,你是坏人”,因此生出冲突。除此之外,引起冲突的,还有一个重要情形,即社会困境,如我开汽车,排出的尾气,从量上讲,实在微不足道,可是人人如此,污染就来了,严重到全球变暖。对个体有利的事情,加起来,却变成了对群体有害的事情。这就是社会困境。
社会困境有两个极为有名的实验:囚徒困境和公地悲剧。
两人合伙犯罪,检察官分开审讯,如何让两人愿意单独承认罪行,便想出一个鼓励办法:
第一种情况是,若一人认罪,他将豁免,另一人判重罪(10年)。
第二种情况是,两人都认罪,则都得到中等程度判决(5年)。
第三种情况是,两人都不认罪,则都得到较轻的判决(1年)。
你若是嫌疑人之一,不能与同伴商量,你是选择认罪还是不认罪呢?因为不能商量,困境由此出现。
尽管两人都不认罪带来的惩罚要比相互质控轻,但是为了使自己的判决减至最轻,很多人都会承认罪行。为什么呢?
也许因为不管另一嫌疑犯怎么选择,于已而言,认罪总是比较有利。若他不认罪,我将得到中等惩罚(5年)而非最重的(10年)。若他不认罪,我就可直接获得自由。
囚徒困境是两方面临的抉择问题。很多社会困境则包含了多方利益集团。如前文提及的汽车尾气排放问题,最重危害由需要人来分摊。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将此社会困境中呈现的丑恶人性比喻为公地悲剧。此名称源于旧时英格兰乡镇中心的牧场。
设想有100个农民,占据了一块草地,可供应100头牛牧草,每一个农民养一头牛时,对资源的利用最优。一天,一个农民想,若我多养一头牛,我的收入可翻倍,而土地只受一点点微小的影响。于是他便增加了第二头牛。当所有农民均做此想时,结果可想而知,公地悲剧就不可避免了。最后,肥美的牧场沦为荒芜的土地。
在现代世界,“公地”包括了空气、水、鱼、饼干或其他任何被共享但有限的资源,当所有人适度利用资源时,资源自行再生的速度可与资源被消耗的速度相匹配。而一旦资源利用超过限度,公地悲剧就会发生。
这两种社会困境,起因于人的自私自利倾向,人性很难改变,但是为了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人又是有智慧去克服人性的弱点的而走出困境的。人类社会由此逐步走向文明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