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行文之前,我们先从不同角度明确几项基本共识,普及几个关于易经的基本概念。
一
易经不是迷信,是从根源上解释规律的规律
认知学视角
1、中国古典阐释学的原型:自西汉以来,《易经》被推为群经之首,河图、洛书成为阐释原型。从认知学的角度来看,易经既解释历史也被历史解释,具有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
2、易经不可简单理解为算卦:用白话来解释,诸如后天64卦,放在人这样一个个体的成长路径中看,可以比作人生64种不同境遇的符号化具象表达(作为一个简单的生物体、应是完全囊括了),同时这些境遇之间相互影响、转换,是一个完整的逻辑自洽闭环。因此,易学之重点一定不在于推演的结论(某一卦或对未来的预测),而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卦、爻之间的变化,所谓逻辑因果、哲学辩证,易经是属于中国人的顶级思维科学,关于思考的思考、变化的变化。
历史学视角
1、伏羲是易经四圣之首,也是华夏八卦文明的来源。上古时,洛阳孟津境内黄河,龙马负"河图"献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易·系辞》记载:“古有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2、后天八卦:西伯侯姬昌囚禁期间写下的《周易》,是周文王在先天八卦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农耕社会的需要作后天八卦,他在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做卦辞。
3、天下归心的周公对于易经也有重大贡献,因伏羲氏时无文字记录、文王时又受困于纣王无法以通俗语言明示天机(只能以隐晦语言做记录,后人理解难度极大),因此,周公在文王64卦卦辞基础上,对384个爻做了爻辞释义,这也即目前通行的64卦简本周易。
4、孔子作《易传·系辞》,又称《十翼》,是对易经的解释。后世把《易经》的经文和孔子的系辞合二为一,作为一个整体,称为《周易》。或者说,原来的《周易》只有经文,没有传文,孔子之后,《周易》就包含了经文和孔子的传文两部分。
二
蒙卦与教育
基于上述共识,我们以易经第四卦——蒙卦,来做一点具象的表达。诚然,易经卦爻大多以婚丧嫁娶、农牧猎渔这些古人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作为讲述载体,但其隐喻的范畴却可大至宇宙万象,小至沙石微毫,每个人在每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因为遭遇不同的境遇,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收获。
1、蒙卦图形
每一个卦都是由上卦、下卦共六爻组成。蒙卦上为艮卦(山)、下为坎卦(水)。
2、蒙卦总的卦辞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卦辞也就是文王为八卦做的总述,相当于他对于艮上坎下这个卦形的解读。首先,他给这一卦所表达事件或者场景持肯定态度,即“亨,亨通”,我们讲教育,那意思就是说教育、启蒙本身是必要且重要的。但是,他随即补充了三点解释:
(1)“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教育的本质不是父母、老师一味灌输,而是更多培养孩子兴趣,让其主动学习,所为自驱、好问,师长或父母结合孩子的问题来针对性指导,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2)父母师长不能对于孩子的问题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初次提问可以给予回答,但如果不假思索、饭来张口,则不应再回答,底层逻辑是利于促使其自我思考。就像学生遇到难题不会,要先自己查询资料、绞尽脑汁思考,如果再解不出则可求问于他人,此种学习方法的质量是最高的。
(3)“利贞”——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正直和坚持正道,蒙以养正。
3、爻辞
(1)初六爻辞:"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人之初时,需要有人为其纠错,不可放任不管,或可让其看到一些反面案例达成自悟。就像植物需要园丁一样,让园丁来修整一下旁枝侧干,才能成才。
(2)九二爻辞:"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家人之间应互相理解包容,人都会犯错,年轻人更是如此。对一些初犯的不是故意为之的错误,应该予以宽容,在长大后孩子可以初步掌管家业。
(3)六三爻辞:"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这一爻辞表面上讲结婚谨防只惦记你钱财地位的女人,关联到教育其实在警示我们,教育不应追求短期利益或表面现象,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品质和长远发展。
(4)六四爻辞:"困蒙,吝。"
孤立无援难有作为,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事业,都要善于寻求团队支撑,同时有人能够从中指点。适当坚守但不应愚守,静待时机好转。
(5)六五爻辞:"童蒙,吉。"
保持童心和好奇心,主动求知。到高位依然能听从正确的意见建议,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如果善于听取意见建议,就会吉祥发展。
(6)上九爻辞:"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这一爻辞说明,在必要时可以使用惩戒手段,但目的不是为了伤害学生,而是为了引导他们避免走向错误的道路。
三
简单做一点小结
1、培养兴趣、勤学好问,切忌灌输。
2、避免有问必答,引导自主思考。
3、蒙以养正。
4、适当干预、纠错。
5、心态包容,允许犯错。
6、长期思维,避免短视。
7、团队思维,借势合力。
8、保持好奇心,善于听取意见。
9、适当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