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年末,很多考研学子进入苦战阶段了。
一位学妹跟我哭诉,她原计划今年考研,可是学习的过程却很焦虑,反复质疑自己,以至于白白浪费了大把时间,到现在已经是无力回天。
她的本科是三本院校,高考发挥不好,就想着通过考研换一个喜欢的专业,也可以在以后找工作的时候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可是跨专业跨校跨地域,让她的心里没有底气。
一开始她信心十足,相信黄天不负有心人,每日六点起床开始背英文,学习计划排得满满的,也一直坚持。
有一天,在查看报考院校信息时,点开了学校报录比的链接,她看到自己选择的专业报名人数达到700多,而录取人数只有10人的时候,心中暗暗打鼓。
那天她在百度、知乎上一直搜索着,“三跨考生逆袭经验贴”、“三跨考生有多难”、“学校和导师会歧视三本院校的学生吗”……
这天的情绪在她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一日日不平静的生根发芽,她不再像最初那样激情满满的去付出,变得畏惧起来。
在我看来,三跨和三本院校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可是击败她的却是内心深处的恐惧。
一个人说城中有老虎,众人不信,两个说城中有老虎,众人疑惑,等到第三个人这么说的时候,大伙就信了,而城中并没有老虎,这就是经典的三人成虎的故事。
当她在网上看到三个以上的负面消息,就会像城中民众一样,变得疑惑甚至增加内心失败的感觉,最后不战而败。
耳听为虚,眼见未必为实
宫斗剧中经常上演的戏码就是借刀杀人,用嫁祸、栽赃、营造误会的方式把脏水泼出去,如果没人去挖掘幕后真相,那么当事人就只能白白受委屈。
《如懿传》里面周迅扮演的如懿,多次被陷害,甚至被关进冷宫差点被烧死,都是因为那些事件“看上去就是她的原因”。
这些事件看上去都是合情合理的,却经不起推敲。
学妹在看帖子的时候,只注意到敏感的几个点上,就一个劲的把自己跟这些对号入座,未曾去关注这些现象之下的事情。
·对方的实际状况和自己是否一样?
·他成功/失败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他和我的个人优劣势是什么?
·我们的学习方法是否有差异?
……
徐霞客是明代的旅行家,他曾经去黄山时遇到大雪封山,当地人告诉他积雪齐腰深,这种情况之下不可能上得去,可他却没有被吓倒,带着这种“不可能”爬上了山顶。
我们之所以被困住,是因为我们容易被听到的和看到的所干扰,而想要打破这种状况,只能靠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
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雁子在三十五岁的时候就通过自己的努力游历了全国和近十个国家,他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真羡慕你,我也好想像你一样环游世界。”
听到这样的心声,他总是情绪激昂的分享自己怎样一步一步做到的,然而说来说去总有很多“可是……”开解不完。
久而久之,再听到这样的感叹他也不再多言,笑笑就过。他深知她们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不敢去选择,不敢取舍,也不敢迈出第一步。
可欣住在三线城市,2003年的房价才1000元上下,有一天吃饭,可欣问父母能不能买套房子,只是单纯的感觉很划得来,当即就被家人反对了,让她好好念书,不要关心与学习不相干的事情。
后来可欣的妈妈告诉她,钱还是存在银行最安全,没必要买房。
过了几年房价飙升,周围的人开始关注房地产,很多朋友都出手购房,那个时候的房价在6000左右。
可欣又跟家人商量买房的事,家人挺后悔当年没有购房,可又一次否定了她,他们认为这件事是有风险的,房价涨了这么多,万一将来不涨或者跌了呢?
又过了几年,可欣所在的城市房价全线破万,好路段随便一套房子就要上百万,首付相当于以前的全款,可欣也不提了,她明白这个时候更不敢买。
其实我们只是对未知的领域有一种不安全感,既希望能够得到理想的结果,又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更不愿承受失败或失去的可能性。
不往前进,如何到得了远方。
一次错,便自断前路
论成功和失败,我们从小就熟读“失败乃成功之母”、“胜败乃兵家常事”,却常常觉得——输不起。
我很感激的一段经历是初入职场时,遇到一位严格而宽容的领导。
前半年我几乎天天加班,每年年末我们都会写下来年的心愿卡,那年我写的是“明年不加班。”
在这个期间里我频频犯错,不是和客户沟通出了问题,就是没有关注到重要的细节,是部门的纰漏大王,可我仍然对这份工作保有激情。
年会时,大家纷纷感慨这一年来的变化和成长,转一圈轮到我,我说自己这一年里干得最多的事就是犯错,挺惭愧的。我的领导却告诉我,不做事才不犯错,难道你没有发现自己是这一批新人中成长最快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
有一些事只有去经历,去犯错和吃亏才会成长,才明白怎样是对的,怎样能够做得更好。
她坦言有的时候明知道我们的想法太理想会出错,却不拦着我们,任由我们去探索、创新和实践,大不了就是把事搞砸了,收拾收拾再来一次。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可是身边却有不少朋友不敢犯错,极力的避免犯错,或者犯了错就再也不尝试了。
我有一位朋友,个性很开朗活泼,毕业回来就开始面试,很快收到了一家酒店的offer,出任总经理秘书一职。
进入公司,她在公司遇到了一个很聊得来的女孩,两个人每天一起上下班,周末相约度假,一时打得火热也无话不谈。
时日久了,她也渐渐对总经理有些抱怨,犯错被领导斥责了、领导的怪脾气、和领导的意见不合,她通通都跟那个女孩聊。
公司每年都有职位评级的机会,到了年底,大多数同事都是升级或者原级不动,她却从中级降为初级了。这个状况让她十分不解,人事部门找她谈话,告诉她这次降级是因为她多次对直属领导的负面抱怨造成的。
一时间她很难接受,从那以后,她再也不亲近同事,只谈工作上的事情,并且告诫身边所有人:永远不能把同事当朋友相处。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能够理解她的心情,但将所有职场上的同事都封锁,不愿敞开心扉的做法,我是不赞成的。我们应该找到失败的根本原因,确保下一次不犯同样的错误,而不是因为一次失败的经历而关上一扇门。
避开雷区,勇往直前
谈到这里,很多人也许会感到两难。
未知的世界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之所以顿足,也正是因为未知。
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
其实,未知没有那么可怕,只要我们用对的方式去探索,不害怕失败。
雷区一:什么都想要
行动的时候,最好树立一个目标,信念坚定的前行。
不能在过程中看到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要便注定重负前行,你的行动速度会放慢,再而衰,三而竭。
为了有所得而不愿有所舍,也是同理。
雷区二:只设立目标,不做分解
目标常常被误作战略,而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常常立下大量的目标,却不考虑这个过程中需要付诸的实际行动和难点问题,认为只要有目标就够了,然后就无疾而终。
正确的做法是将最终目标拆解为多个小目标,如果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无从下手,就需要再拆解为更小单位的目标。预测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并找出应对的方法,方法至少有两个,错了就再找。
雷区三:轻言放弃
黎明来临前总是黑暗的。
马云的名言: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很多人死在了明天的夜里。
大多数时候我们怪社会、怪出生、怪运气不好,然而并没有什么用。没有能力去撼动和改变的时候,坚持去做目前正确的事情。
美好的生活不会凭空落下,我们只能不停的战斗,与他人战斗,与自己战斗。把那些失败的例子举起来指向前路,像一个将军一样勇敢捍卫自己的选择,永不言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