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老的书是偶然,那不经意的一瞥,便是好奇,然后读的如痴如醉。某天,去一友人家玩耍,看她桌上一本《鸡鸭名家》,便觉有趣。我那时想敢称鸡鸭名家的不就是厨子吗?难道是一本美食书?友人见我注意到桌上的书,便混着其他几本书一起借给我。我俩一直是书互相看的。毕竟你的苹果给我,我的苹果给你,那我们还是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但两人的思想互相交换,那就是两种思想,必是比一种思想来的宽广。这是一种分享,也是我们另一种交流方式。
看了汪老的《鸡鸭名家》总觉得没过瘾,就又去看了他的《受戒》《逝水》《人间草木》等书,才稍稍缓了点神。汪老的一生简直充满了平凡与神奇交织的乐章。他出生于江苏高邮,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这样的赞誉也足以看出世人对于汪老的态度。他十九岁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看汪老的书时,就出现过西南联大,但一直很疑惑又向往,后来搜了资料才知道,西南联大是由当时几个学校组成的,在昆明,只存在了八年零十一个月,但它却一直存在了汪老的回忆里。
汪老的一生起起伏伏,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也算是平常。无论是多么动荡不安的年代,他的才华都没有被埋没,这也是一件幸事啊。文章中大多是写吃的和一些乡村趣事。总能写出别样的风味。汪老是高邮人,都说高邮的咸鸭蛋是一绝,但我觉得汪老写这咸鸭蛋也是一绝。所以每次看汪老的书,就像看美食书,但是只有字的那种,哈哈哈哈。
记得汪老书里讲诉一个姓王的小贩卖卤味,把自己的孩子拉扯长大的故事。汪老的文章就像是扯家常,慢慢的述说着一个故事,平平淡淡。他总用自己那淡然闲适的眼光看世界,用他那幽默乐观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他不是生活在安稳的年代,所以他的文章带着他对待生活的态度透过书直击我们内心。在当时那样的背景下,没有被外界的阻碍打败,而是以诙谐的口吻写出一篇篇暖人心脾的文章,不把悲观的情绪传给读者,因为你要知道一篇文章要益于人才有算是好文章,书的内容也是作者自己想要表达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汪老也是个各方面发展的人,他写过剧本,还在农业研究所工作过,更有趣的是,他还画过一幅马铃薯图谱,可见他在画画方面也是颇有造诣啊。但是那幅图在“文革”中被毁了。马铃薯图汪老在书中也说过,最后的去处我查了百度才知道的,真是可惜可叹。最近看的《人民的名义》里唱了三次的沙家浜,我也是在百度之后才知道原来汪老也参与了创作,汪老还真是多才多艺啊,总给人惊喜。
好了,前面说了那么久汪老的趣事,但是归根结底我喜爱汪老的原因还是他的文章,所以我还是来谈谈他的文章。《随遇而安》是他其中一本书,是写他被当成“右派”的那段时间写的,他把这当成一种历练,说是三生有幸,这乐观的心态真是让人敬佩。记得这本书当中一篇文章说是和他一起工作的年轻小伙子,相亲相上了一个女生,但是囊中羞涩,一直没求婚。汪老知道后,和几个同事一起凑了钱给那小伙子,最后才把婚结了。还有一篇是说他被分配到了做化肥,冬天那些粪便都冻成了冰坨坨,他们还要把那个给解冻。说实话,看这些我只觉有趣,并不觉得怎么苦,但是那个年代汪老是被当成右派被下放下来的,总不能是来享福的吧。所以汪老应该是和《瓦尔登湖》的梭罗一样,看中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反而是这种清贫的生活,更能感受生活可贵。
其实看汪老的书已经是一年多年前的事了,对于一个记忆一般的人来说,再加上现在又在看新的书,记忆总是断断续续的。但是一看这个话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汪老,虽然自己平时看的书挺杂的,但是每一本都是自己喜爱的书,才借来买来看的。喜欢,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