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做为观众,应该客观,理性,看待影片。但看完毕志飞导演的《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后,我的主观理解占主导地位。其实我更愿意承认,我一直都是这样的,可能有人会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我理不清逻辑,便不理了。
方励说过:“当今影视行业百分之九十都是乌合之众。”他做为一名电影制片人,其实不是在这方面赚钱,而是在这方面赔钱。此人,我由衷敬佩。电影相对于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来说,是信仰,是神圣的,它不能被诋毁,而诋毁它的,不是观众,是那群乌合之众和那些所谓的自媒体影评人。
毕志飞导演说过,此片创作达十年之久,我相信他说的话。做为一名正在研究故事的我来说,影片中这么多的主人公,在短短98分钟的时长中讲好自己的故事,让故事合理的进行下去,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非常困难,十年时间,不长。
冯小刚说垃圾观众太多之类的话,一开始,听的我豁然开朗。但事后想想,哪次不是他作品上映前的热场和上映后的定心丸。而他作品所表达的东西太小了,可能会有人说,是克制,是审查。那贾樟柯,姜文呢,他们又说过什么。姜文说:“我要说的都在我电影中。”贾樟柯说:“我只代表我自己。”冯小刚有什么资格去说观众垃圾,真的,他不配。
好了,回到《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毕志飞导演很是勇敢,他选择现实易懂法则,让观众都能看到当今演艺圈的潜规则,上位,以及学习表演专业学生们的赤子之心,同时他也讲了希望与明天,风雨过后见彩虹的美好。在我看来,这份勇敢超过姜文。也许,没有,可能我看的比较浅吧。
然后,谈谈那些所谓的媒体人,总是再说国外的影片多现实,多先锋,多大尺度,痛恨我们拍不出来,大义凛然啊,热血沸腾啊。然而事实呢,却把自己国家的现实,先锋影片说的一文不值,前有《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后有《猎场》,真是厚脸皮,装虚伪。再来谈谈那些居心叵测之人,当影评界的顶级评论家开研讨会说出影片的优缺点时,他们拿这些大作文章,搜集实力与背景,用“黑暗”来掩盖黑暗。问一句,你相信影评界的顶级评论家颠倒黑白嘛。可能有人会说,而那些你所谓的居心叵测之人,他们为何如此呢,想想当初商鞅变法触及到谁的利益,便一清二楚。
电影从以前的高门槛变成了现在的“有钱,人人都能做导演。”互联网的时代,影片艺术价值的诋毁与平反,都会很快的为观众熟知。1948年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在八十年代才被海内外看到并给予高度评价,所以,我更多的还是庆幸这是个互联网的时代。
针对能拍好影片的创作者,有各式各样的扶持政策,像NEWERA青年电影节,First创投会,青葱计划等等,都是对创作者的支持和鼓励。而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创作者的荧幕处女作大放光彩,今年院线有梅峰导演的《不成问题的问题》;董越导演的《暴雪将至》(虽然我感觉初衷很好,但野心太大,炫技太多,也可能我没真正看懂。);周子阳导演的《老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