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冯唐,对他本人的第一个直观印象也是最后一个直观印象,是在某夫妻真人秀上。冯唐是主持人,在伶牙俐齿的嘉宾谢楠的衬托下,显得既业余又多余。
如果要用几个词总结,我想应该是:
长相普通、一本正经、言语木讷、偶有佳句但没存在感。
也就是说:一个硕大的电灯泡杵在那里,没着没落,格格不入。
节目每到他自白,就有一股强烈的违和感扑面而来,让你搞不清这是读书会、互助会还是娱乐节目。
虽然冯唐身上带有很强的理工男气质,但丝毫看不出曾是协和毕业的妇产科学霸。一般学医的人都是极端聪明的,何况又有如此强的背景,本应是聪明人上的聪明人。如此看来,未免令人有些失望。
前几天回家,老妈提起他,说那个作家冯唐啊,你喜欢他的书吗?
我马上想到《万物生长》,范爷和韩庚演的。对这两位都没好感,电影没看,自然也没兴趣去读原著。又想起很早之前买过一本冯唐的散文集,叫:《活着活着就老了》,读了几篇就扔到一边。倒不是书本身不好(好不好其实也记不得了),是那阵子忙,忙着忙着就忘了,一忘一年又半载。
我说:知道啊,不喜欢,就是耍贫,中年韩寒。
我妈点头:我也不喜欢这个人,上个节目接受采访,满口开黄腔,一点节操也没有。(当然这不是我妈的原话,我稍微翻译精简了一下,适合各位看官的阅读习惯。)
于是我又重拾了对此人的一点兴趣(…),回到家后,把那本落了灰的《活着活着就老了》翻出来,很认真的从头看到尾,阅读越有味。读散文比读小说费时,因为你要沉进去,到文字里,须得一字一句的读清楚。不然就算读完了,囫囵吞枣,也是自欺欺人的,一知半解的。
首先我得说,这世界上比较正派的那部分男人里,最喜欢开黄腔的大概就属文艺男青年和妇产科男青年了。前者是有意的,并引以为傲不以为耻;后者是无心的,因为生殖器官在他们看来就真的只是个词而已。
很不幸冯唐两样全占,所以你不能怪他口无遮拦。据说他那本《万物生长》写的也挺黄,这从电影海报上也可见一斑。(或者只是范爷惯用的伎俩?我不得而知。)
但这本《活着活着就老了》其实写的挺干净。当然这个干净是相对而言的,毕竟中国当代文学一向没什么下限,用一本《收获》给广大零零后们做性启蒙读物绝对大材小用了。除了随处可见的、对女性无止境的物化和意淫,别的都还算正经。
反正我从来也不女权。看冯唐把女人一刀切为“大奶摇曳”和“小奶风情”时,也不觉得反感。一点代入感和被害妄想症都没有。
其次可以看出,冯唐确实是个聪明人,一个会舞文弄墨的理工男,一个爱研究文字艺术的学霸子。理科的思维逻辑和高智商,搭配上肚子里东西结合的墨水,必然能产出些既有趣又有料的小文。语言简洁、思维清晰,情怀有那么一点,还能随时恢复不要脸。读起来真是趣味盎然,冷箭连连。
冯唐在多篇文章里表达了他对曾国藩的倾慕之情。全书的构造也借鉴了这位偶像前辈的论点,以人、事、物和地点划分,把同类型的小文归在一起。这样一来虽不免有文段重复、用例重复的情形出现,但确实让全书读着更明白也更顺畅了些。反正排版够紧凑,字也够小,我一点不觉得他在骗钱。
相比之下,对写人的章节印象最深,虽然很多都是给朋友出的书打广告,但一个个老中青文学男青年和文学女青年的形象颇为鲜活,读着很有趣,也很畅快。论起来,各个都是人间奇葩。让你再也不想自称文青男文青女,只想安静的做个美人。
最不喜欢的是写城市的部分。说到这还得提一嘴,冯大作家曾在麦肯锡就职,此公司以学历论和压力大著称。这再一次说明了的冯唐的聪明。工作之余大作家去过很多城市,以北京、香港篇幅最多。
尽管我也不爱好香港,又身居北京八年,但还是得说:北京孩子冯唐的偏见未免太重了些,让人难以共鸣。
总而言之:读完这本,我愿意把他的《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和《万物生长》找来看。但得等范爷和韩庚的形象再淡去些……淡去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