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浏览网页时,发现一篇林青未所写的《脑洞故事实战干货》,正对应前段时间我所练习写的《芳魂》,由于素材积累不够,就暂停更文。
但脑洞故事毕竟是自己编写而出,完全根据自己意愿让主人公或生或死,话虽这么说,如果写不出有价值和吸引人的文字,干脆停笔,等有了灵感再写也不迟。
她认为:脑洞故事,就是以脑洞为主的故事,这类故事强调快剧情节奏的反转、人物性格的突出、灵感的创意亮点,以及鲜明的主题。
看来,我所写《芳魂》恰恰和她说的相反,剧情进展太慢,人物性格不突出,虽然有创意是鬼故事,但主题不鲜明。这也是我写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所以,今天看到她的这篇文章,真是雪中送炭,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林青未说,脑洞故事在发展前景上,她个人觉得十分看好。
那么奔她这句话,我必须在脑洞故事上下功夫,把前段时间写的《芳魂》重新构思剧情,顺延女主在死后,她的灵魂再生带给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那么如何写作?她总结为三个环节。
1、写作前的构思
任何故事写作前都要进行布局谋篇,总体策划一下应该如何下笔,因此这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你出作品高塔的“地基”,几乎是作品的决定性因素。
(1)画面:
也就是画面感。既然决定创作,必要的就是令读者身临其境,感你所见,感你所写,感你所感,否则那些冷冰冰的文字就没有温度。
画面感如何培养?
注重环境勾勒渲染,但要适当,不能喧宾夺主,弱化情节;
如钱钟书作品《围城》 余华作品《活着》
注重细节描写。这就像电影镜头给的特写,写好了会增强作品的吸引力。
如张爱玲作品《半生缘》 《金锁记》
注重人物外貌、动作、神态描写,这样能保证你的人物是鲜活的,可信的。
如朱自清作品《背影》 鲁迅作品《孔乙己》
(2)人物设计(注重两面性):
何谓两面性?即人物要丰富立体,不能单纯的去论善恶,人性是复杂的。
举个例子,一个家暴狂可能是一个孝子,一个工作狂的公司领导可能是一个妻管严,每个人的社会关系是多样的,一个女人的社会属性可以是白领、母亲、女儿、妻子、儿媳妇、病人、失业者等等,那么她应对这些变数和周遭其他人的态度可能就是不一样的。
(3)主题:
1. 要三观正、注重禁忌。
2. 不宣扬非法黄赌毒之类。
3. 要注重立意的新颖,推陈出新。
4. 不要总写常见的主题,可以适当针砭时弊。
(4)情节:
这是脑洞故事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也就是说情节的设置,不能索然无味。只要掌握好了剧情节奏,基本情节是非常容易变得精彩的。
如何让剧情变的精彩?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充分把握并调动读者的情绪!
如果你总是在快节奏地转折,总是让剧情接二连三地突破常规,那么你的作品怎么会不好看呢?
突破的方法:
设置矛盾上的悬念,开头就吊住人胃口,让读者带着问题去看你的文;
保持你作品中人物的神秘,比如一个人物多重身份;
保证你情节的独特性,也就是说你的情节发展,只在你设定的情境中合理,换到其他地方,就不一定合理:比如一盗墓的,雪地里赶上撞见鬼了,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但你这盗墓的要是在外星遇见这个鬼,措施就不能和雪地里一样。
(5)矛盾(注重塑造“真实感”):
所谓真实感?
1. 要符合人物性格,即该性格的人物在该情境下所产生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他的人设;
2. 要矛盾产生令读者觉得合理,切记要真实,可以从小矛盾入手,而不要贪图矛盾的“大”,也就是说,你的矛盾不能为了冲突而冲突,也不能为了有矛盾而莫名其妙产生冲突。
2,写作时的投入
你必须注重的,还是“情绪的代入”,也就是作者本身写作要投入情绪去写,把笔下主人公的喜怒哀乐都感同身受,你信了,读者才有可能信。
你要相信你文中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所做的行为举止都是合乎常理的,你才能保证你写的人物和情节不浮夸不虚幻,这样能最大程度地保证你行文是有逻辑的,而不是粗制滥造草草了事的。
3,写作后的审视
什么叫写作后的审视?就是你写完了作品,你得对你的作品负责……生个孩子要好好养,写一个文也得自己重新好好看。
这是出于对作品的尊重,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编辑的尊重,相互尊重才可能建立长期的合作。
感悟:
看后,收获很大,我要做的就是怎么让人物性格丰满起来,让故事快节奏的转折,让剧情接二连三地突破常规。
《芳魂》的不足就在于故事发展太拖沓,戏剧性的转折太慢,让人看了着急。所以改变写作思路势在必行,想把故事写精彩,一个是作者本人有代入感,让自己的情绪先和主人公碰撞,把情绪酝酿好,再动笔写,这样效果肯定好。
再一个要给人物设置矛盾上的悬念,吊足人的胃口,让读者带着问题去看你的文。
这一段话,让我产生兴趣。所谓吊足人的胃口,以前我观别人的文章,确实有这种感受。比如金庸先生的小说,篇篇精彩,有吸引你继续读下去的欲望。所以他的小说,通篇看完仍让人意犹味尽。可见人物矛盾上的悬念不可或缺,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定要把它充实在文章中,去丰富故事情节。
今天的脑洞故事就先介绍到这里,有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试着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