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和老板谈妥了离职的事情,明天去公司办理完离职,这份工作就正式告一段落了。
下一份工作是去另一家创业公司当负责人,之前已经申请好了孵化基地,但是老板最近一直建议我去申请一下我俩之前去过的微软在济南的孵化基地。每次他提这件事情我就连连摇头,说新公司的资格不达标。他仍然建议我去试试,争取一下,微软的孵化基地对于新公司来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不争取一下怎么知道行不行。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面对要求比我们高的机会,到底要不要争取。
我老板在两年前创业的时候圈内的资源很少,但是这两年来,我却亲眼见证了他交往的人的层次越来越高。按照我们公司的定位以及所拥有的资源来说,和这些人搭上关系之于他来说真的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但是他也很讲究策略,他先与比自己高出不多的圈内人交朋友,时间久了之后再由这些朋友来给他介绍其他更有实力的朋友。到现在,他的朋友圈已经很强大了,我们公司后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这两年搭建的朋友圈。
我前段时间和大学同学谈到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工作了两年之后反而变得胆子没那么大了。一件事情如果没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握,我们就不敢轻易尝试。但是很多人在只有百分之三十的把握时就敢去争取。机会面前,除了实力,勇气也很重要。当手里握有百分之八十筹码的人仍在犹豫时,那些手里仅握有百分之三十的人却大步向前,机会很可能就属于他们了。踮踮脚,伸伸胳膊,够一下那些差不多能够的着的机会,说不定就是我们的了。
今天入了一本新书,《压榨式提问——如何通过压榨式提问获取对方的毕生功力》,英文名叫 A Curious Mind---the Secret To A Bigger Life。上午在微博上刷到这本书,接着下单,下午不到四点就送到了,不得不说,亚马逊的速度还是很给力的。一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感觉自己被击中了,这本书来的太是时候了。
紧接着找到了这本书的英文版有声书,听了一章,句子结构很简单,很易听。
我一直好奇 Tim Ferriss 压榨式提问的技巧,可惜他没出书探讨过。不过从他经常提问的那十几个问题也能看出一些门路来。
范海涛老师是个传记作者,她30岁时在哥大进修了口述历史。为了写好一本传记,她定也深谙压榨式提问的技巧。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别人讲出更多甚至他自己都不曾注意的细节,然后再把他们讲的提炼转化输出给读者,这绝不是一件易事。我对此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动起来吧,骚年。Ideas don't come out fully formed. They only become clear as you work on them. You just have to get star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