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出国几次,都是国内领队兼导游,没有当地地陪,这次去埃及,是一个埃及当地的导游,叫ihp,一个年轻的阿拉伯后裔,信奉穆斯林,学历史的,没有在中国留过学,只来过一次中国,但能说一口流利的带阿拉伯口音的中国话。1米8几的大高个儿,棱角分明的脸,皮肤微黑,浓浓的眉顺着眉骨弯曲,似乎在眉心相连,鼻子高而挺,唇形饱满,笑起来的时候露出整齐而白的牙。
古埃及在公元前后的时候,历经了马其顿王国300年的统治和希腊王国500年的统治,后来又成了英国的殖民地,所以真正的埃及人已经没有了。我们的这个导游身上,看不到明显的非洲人的影子,也没有典型的阿拉伯特点,他穿着普通夹克、羽绒服,套着牛仔裤,实在和街边任何非洲人无异,但他穿上阿拉伯人的长袍子,再系上一根一眼就能看出阿拉伯风情的格子围巾时,一下透出浓浓的沉稳气息,甚至每走一步,似乎都是负重前行,给人一种沉重的沧桑感,特别是走在沙漠中,真的就感受到浓厚的埃及历史气息和文化特质。十天的行程下来,更能感受他身上浓浓的异域性格特点——直,也就是中国话的“不拐弯”。
出行前我是恶补了埃及历史的,所以多少知道一些古埃及的多神崇拜,知道欧西里斯、伊西斯、荷鲁斯、拉美西斯,知道木乃伊、圣甲虫等等故事,因此对古埃及的文明充满了好奇和敬畏,hb说,我不应该跟着常规团来埃及:“你应该16天的时间,去阶梯金字塔,红色金字塔、黑白沙漠,埃及的神庙有70多座,还有很多很多你可以慢慢地去,我可以给你做导游,或者给你联系。”——他就是这么直白,不能用中国思维去理解他的这番话,不然就会误会他是为了招揽生意。
我们到的第一天,因为一个团友在就餐的酒店需要热水,埃及酒店是不提供热水的,Ihab直接地说没有热水提供,团友说导游帮助协调提供热水,到自费项目的时候大家也会消费的。——这又是一个中国思维了,大家跟团出行都会想:导游服务好,我就多购物,导游多拿提成。这也是中国式的潜规则了。——但第二天在车上,可爱的小导游就用自己的思维说:“我做导游是拿工资的,做不做自费项目我无所谓,说服务好就多自费是对我的不尊重。”
然后就是在埃及博物馆,一个中国女孩尾随着我们这个团一路听讲解,hb愤怒地直接说:“那个女孩,你已经一路跟着我们了,请你不要再跟了,我不喜欢你跟着我们。请你马上离开。”那个女孩说:“我是买了票的。” Ihab说:“你买了票你自己参观,但你不要跟着我。”语气非常的直接和生硬。在国内也会遇到蹭听解说的情况,解说员最多是把自己的团队聚拢一些,或者用不耐烦的眼神暗示蹭听的人,像这样直接给人下不来台的驱逐,我还是第一次遇到。
前面说到热水引起不满的团友,后来因为一些其他事与导游和领队矛盾更加激化,不接受邮轮达不到五星标准旅行社给予的补偿景点的赔偿,但跟着去了一个补偿景点,Ihab解说之前,当头就是一棒,不带拐弯地说:“你不接受我们的补偿,请你不要跟着我。”全然没东方人息事宁人的圆润。团友下不来台,悻悻而去,最后导致了在车上团友对Ihab的大骂,这个时候的hb倒是展现了导游的素养,一句未回,还若无其事地继续自己后面的行程。或许他心里也是满腹委屈,我对他安慰一笑时,他也露出释然的笑。
行程快结束,导游要征求每一个人的意见,我突发奇想和他开个玩笑,我很认真地问:“什么意见都可以提吗?”他说是的,我又故意问我的朋友,“我真的说了哈,有什么就说什么哈?你说还是我说。”朋友也没反应过来,说:“你说吧。” hb的表情有点心里打鼓了,我说:“我们的意见是:导游Ihab长得太帅了。”大家哄笑,hb竟会一下红了脸,连耳根都红了,没有想到hb会这么羞涩,正印证了他说的,穆斯林其实很含蓄的。
虽说穆斯林是含蓄的,但实在经不住团友的热情,在红海沙漠,每个人都争相和他合影留念,他也奔放地开玩笑说:“可以可以,一张一美金。”也主动地鼓动大家到吉普车顶上去照相,在全程的导游中,也能耐心地回答大家的提问。hb也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我们乘马车去埃德夫神庙,hb给大家说清楚了同一辆马车回码头,回到码头再给小费,但朋友没下马车就跟马车夫照相,马车夫问朋友要了照相的小费,我在这边看到了,给hb说,不是回码头才付小费吗?hb特别男人的口气说:她就是不听话嘛!然后冲过去就训斥马车夫乱要钱。在那一刻,似乎都忘了他是埃及人,是一个有不同文化特质思维习惯完全不同的外国人,真当他是同行的朋友了。
但在博物馆时,我在图坦卡蒙座椅前翻着书多问了一句“图坦卡蒙脚凳上的六个俘虏在哪里?”他毫无余地地说:“要么你先听讲,看书是没用的。”口气之淡漠完全不像相处十天融洽的关系,那一刻真正感受到中西方文化在每个人思维上烙下的印记,不管你是多么了解、理解和能接受对方的历史背景和思维方式,但到处理事情的时候,还是能够感受到本质上的差异,和由此带来的行事方式的不同。 而在东西方文化差异下共同相处的导游,更是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