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5《观课议课,让我们同在共行》
陈大伟老师说:“观课教师不能用一套外在的理想标准去评判,而是要理解授课教师,理解其实践活动的限制性条件所做出的取舍和不得已,移情换位,将心比心地给予授课教师同情和支持。”这恰是我们现在教研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观课议课似乎已经成为了一次教学的吐糟大会,总是会出现一些站在窗外瞎指挥的门外汉。对于议课的老师来讲,首先是自己要有所体会,简单的说,比如我今天下午去听了一节关于古诗的课堂,但是我自己是没有讲授过这首古诗的,更甚于我都不是语文教师。那么这里我们可能就需要生出一种自问,我所做的评课活动是否符合学科的教育特性。或者说的我的评价对于授课老师来讲有无意义,对于他今后的教学有没有起到改善和促进作用。如果没有还不如把时间留给专业的老师去做。
理想的课堂模式我们都会设想,我也想我的学生什么都会,而我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但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怎么在已有的教学条件、学生学情之下去做到我想要的理想课堂。我想这点只有深入课堂之中的教师才能体会到一个教学活动的难处。没有设身处地的去实践,仅凭着自己的臆测去构想课堂教学是不合理的。
陈向明教授在日本访谈授课教师,授课教师说:“以前我们被评完课后总是哭着走出教室,几百人盯着我们、批评我们,现在我们是笑着走出课堂,因为有几百双眼睛帮我们观察孩子们是如何学习的。”这种问题我们面临的更多,前者尤为凸显。每年校、镇、区……都会组织集体的教研活动,也会有很多为了蹭课的同事去参加,而后还提出一些所谓不成熟的建议。我想那也许就是真的不成熟吧,都没有任何参与感的活动哪有什么可感可想。结果倒把授课教师弄得稀里糊涂的,到头来都不知道自己授课是否得当。
《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参与者先要关注和实现自身的发展,有了自身的发展作为基础,才能影响和带动同伴的发展。任何教研活动的开展,都会附上一句:“共同进步,促进教学水平。”但是很多时候都只是促进了一方,我想参与者听课老师的身份和授课教师的身份应该是同等的,都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在交流。所以在评议之中我们的首先要需要达到的是自己的教学能力要和被人相对等,如果我的教育意识都比不上授课教师的教学思想,如何做到评议。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味的唱高调没有丝毫的意义。关键还在于自我的参与感和教学意识的认同感。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就有一项是多听多教,一味的闭门造车难得其门。所以教与学一直都是相应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