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第一本余华的书,是《活着》。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趴在洒满阳光的床上,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当日暮的余晖洒下大地,我合上了这本书,内心无比的迷惘。我不知道自己当时看懂了多少,但是对一本小说怎么能全是晦暗的笔触,怎么能一个死亡接着一个死亡而感到震惊和不解。后来也陆续看了余华其他的小说,像《兄弟》、《许三观卖血记》等,也许是因为习惯了他掺杂着绝望与温情的写作风格,带给我的触动也远远没有看第一本时那么震动。于是渐渐放下他的书,去寻找更为诗意且故事构造精巧的书来看。
再次拿起余华的书,《第七天》。与初次看他的书时一样,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了它。似乎余华的书都有这种魔力。浅显易懂的文笔,衔接紧密的故事,似乎没有办法不一下读完。但看完以后,还是有些失望的。也许是许久没看,期望值过高,或是我的口味已经被养刁了也说不定。与以前作品不同,这本书讲述的是现代的故事。文笔依然不佳,故事内容也像一个个新闻报道,似乎融合了所有现代社会令人窒息绝望的事件,感觉像是对各种“微博热词”的总结,不免有些生硬与轻薄了。但是胜在写作手法离奇,故事穿插也比较巧妙,所以我还是耐心读了下去。
书中描写主角“杨飞”去世七天内的遭遇。在这七天内,他的魂灵四处游荡,并见到一群和他一样死无葬身之地的亡魂,他遇到被强制拆迁逼死的人、因卖肾感染而亡的人、为男友送山寨iPhone负气跳楼自杀的人、由于屈打成招而怒杀警察被判处死刑的人……小说中的阴间相是中国现实生活的翻版,这也是余华所强调的“距离现实最近的写作”。袭警、拆迁、弃婴、卖肾……这些本该让人无比震惊的词语,却因为在各种报道上出现太多次而被人所熟知,从而内心变得坚硬与无谓,似乎无论别人的世界怎样兵荒马乱,只要与自己无关,就可以不闻不问。所以,我再次在这本书里看到这样众多网络、报纸上铺天盖地描述过的类似的甚至比这更离奇、更令人愤慨的事件,内心并没有太大的触动。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除了苦笑似乎不知该有什么表情。
余华依然是悲观绝望的。他在书中的冥界里描绘了一个“死无葬身之地”,在这里“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这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这里人人死而平等。”似乎只有在死后,才能实现真正的平安与幸福。似乎每一个在那个不愿离去的世界里有着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的人,只有在死后,才能围坐在一起,不再有沉重的沉默,不再有卑微的祈求,而是神色平静的诉说,似乎只有在这个死后的世界,人类才能不在孤苦伶仃。
但是在这样沉重的令人喘不过气的种种绝望悲凉的故事里,依然有思思温情的痕迹。杨飞与前妻短暂的爱情,以及杨飞的父亲沉默而伟大的爱。“寻找”是整本书的一个关键词。死后的杨飞在荒凉的世界游荡,只为寻找父亲。所有在新闻事件中死去的孤魂,也在冥界中寻找一个美好的死无葬身之地。年仅21岁的扳道工将无私的爱奉献给了这个在铁路上捡来的儿子,却在为了自己的婚姻将儿子丢弃时又匆匆回去寻找……最温柔的抛弃莫过于找回,最诚实的赎罪莫过于放逐。这样温情的描述,似乎是生命力极强的花朵,盛开在绝望的世界,给人带来丝丝惊喜。
人明知会有一死,但却非常努力的活着。明知会有离别的一天,但相爱时,会爱的如同明天不会到来一般。如此愚昧的生物,就是人类啊。因此即使我们知道世间存在种种丑恶,也要向爱而生,在现实世界里追求温暖和幸福,也许是自我逃避,但谁说不是一种让自己幸福快乐的好方法呢?心怀善念,在这个也许并不纯净的世界,尽最大努力去爱,去行走,也许会收获到别样的惊喜吧。
文章来自我的公众号yizhisujian,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