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十二
来自《第七章 习惯四 双赢思维》
P237
成熟这是敢作敢为与善解人意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成熟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这是赫兰德·萨克森年( Hrand Saxenian)教授多年研究得出的结论。
如果你认真研究那些用于招聘、升职以及培训的心理测试,就会发现不管它们的主题是个人意志/同理心平衡,还是自信/尊重他人平衡,亦或是关心人/关心任务平衡,其目的都是考察成熟度;而那些沟通分析和管理方式训练术语或评语也是在衡量一个人在敢作敢为与善解人意之间的平衡能力。
这种能力是人际交往、管理和领导能力的精髓,是产出/产能平衡的深度表现。敢作敢为的目的是拿到金蛋,而善解人意可以保障其股东的长远利益,领导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所有股东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很多人用非此即彼的两分法看问题,认为一个温和的人一定不够坚强,但是只有温和与坚强并重,才能实现双赢,这种坚强的作用甚至双倍于输/赢模式的那种强硬。双赢模式要求你不但要温和,还要勇敢,不但要善解人意,还要自信,不但要体贴敏感,还要勇敢无畏。做到这些,在敢作敢为与善解人意之同找到平衡点,才是真正的成熟,这是双赢的基础。(见图7-2)
如果我勇气十足,却不懂体谅他人,我的交往模式就是赢/输——我强硬而自私,勇于坚持自己的信念,却漠视旁人。
如果我的内心不够成熟,情感有些脆弱,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我可能要借地位、势力、证书、资历和关系来获取力量。
如果我体贴有余,而勇气不足,我的交往模式就是输/赢。我事事以你的想法和愿望为先,却羞于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想法与愿望。
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是双赢的必备条件,其间的平衡点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如果我足够成熟,我就会乐于聆听,善于沟通并勇于面对。
「I,重述知识」(可选)
请用你的语言解释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并说明什么是双赢。
这个片段告诉我们在领导、人际沟通与管理中如何既善解人意,又敢作敢为,进行产出与产能之间的平衡,最终实现双赢的方法。
善解人意与敢作敢为是双赢的前提与必要条件,离开了这两个条件谈不上双赢。
善解人意就是要关心、体贴、体谅、尊重他人,要有同理心。这是对待人的态度。
敢作敢为就是有担当的勇气、坚持信念,能够非常自信地完成任务。这是对待事情的态度。
双赢就是既自信又体贴,既有坚持信念又关心人,既重视人又重视任务。
「A1,激活经验」(必选)
请挑选两个重要关系,评估你在每个关系中的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的平衡上做得怎样。
并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写下你认为对方认为的你在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的平衡上做得怎样。
完成后,请写下你的体会。
今年9月上旬,大学生职业生涯大赛准备工作如火如荼开展着,学生、老师都在积极为能够登上省赛舞台而努力备战,因此全校备赛气氛非常紧张。这时一二级学院的辅导员带着选手与参赛文本来到我办公室,看完文本后,我觉得离开省赛的距离太远了,于是语气强硬地指出了这个文本的不足之处。结果这位选手吧啦吧啦掉眼泪,我不得不停下来,询问原因,她觉得我否认了她当乡村教师的梦想,心情沮丧。
重读这个片断,我终于发现,自己输了,输在我只坚持优秀文本的标准,而忽略了她的内心感受,没有站在她的立场来思考。如果我是这位选手,我也期待自己花了那么多时间,一直在为乡村教师的梦想努力 ,老师应该肯定我的理想,只是我文本没写好。但绝对不能否认我的梦想,可以指出我文本的不足嘛。
这件事让我觉察到在处理人与事的关系时,需要用双赢思想。我是生涯大赛指导的老师,有多年丰富实践经验,但是在表达时应该善解学生之意,不能一味以文本的高标准而伤害学生向上的心。
「A2,规划运用」(必选)
想一想,你可以采取什么行动,让敢作敢为和善解人意的平衡更好。
目标:在明年大赛选手指导时,要用双赢与之沟通,让选手能够的温和中接受指导,写出符合优秀标准的文本。
行动:首先,向学生清楚说明省赛文本入选的标准是什么,比如,职业目标的创意性,自我探索的真实性,环境的探索前瞻性等等。
其次,对照标准,指出选手文本与标准之间的差距有哪些。
再次,根据标准要求,下一步需要修改的地方是哪一些?应该如何修改等等。让选手真切感受到我是在帮助他们写出有水平的文本。
这样我们可以在友好气氛中交流彼此的观点,让选手接受我的观点,让敢作敢为与善解人意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