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钢琴协奏曲——与阴柔抑郁的肖邦相比,格里格显然健康得多,若论诗意的浓郁,他的钢琴协奏曲又绝不在肖邦那两首之下,而且这种诗意又时时刻刻让你想起北欧的自然风光对于格里格精神上的滋润——它的开场的飞流直下,次乐章足以把人和大地一起融化了的至美瞬间,它的透明与清纯,任性与活跃,不正是一个与大自然贴得最近的民族性格诗一般的写照?
格里格此曲,有时不妨看作一串优美绝伦的音乐珍珠,它由人间至美的情感和乐思培育而成,不过,时而它又会被一股苍凉悲壮之气罩住,在迷茫中逍遥逗留片刻,直到那北欧上空的气流中闪烁飘荡的灵气和神韵将它全数化解,音乐于是又重归清冽纯净之境。
李帕蒂的演奏(加列拉/爱乐乐团EMI 1947年)为我们树立的是音乐化的抒情诗的典范,其背后站着一位对世上一切生命充满着无限爱意的青春诗人形象。这种爱意在音乐里渐渐扩散之后,你便觉出天地中原本没有生命的万事万物也一一被赋予了一种活气,终于兴致勃勃地加入灵动的行列。
再没有什么作品比这首协奏曲更适合李帕蒂的天性——不论是对格里格,还是对李帕蒂,这种不可思议的相互拥有,都是一种天赐的荣耀。多少年以后,那些靠比赛成名、一年有上百场演出的俊男里,谁能重现李帕蒂版次乐章里天然去雕饰的春朝,荡漾于森林和湖泊之间的气韵?
若论演奏中对青春律动的把握,李帕蒂的同胞鲁普(普列文/伦敦交响乐团 DECCA 1973年)也深具魅力,但和李帕蒂的率真比起来,鲁普思虑太过,他更愿意以唯美的方式把握住青春往事留给作曲家的一段怅惘。
如果想在德国莱比锡求学的格里格身上体会其对古典风范的追循,不妨听听所罗门的演奏(门捷斯/爱乐乐团 EMI 1956年),这不再是偏于一隅的北国肖邦的春日细语,而是一个颇具莫扎特、贝多芬神韵的格里格,他以造型的丰美和情调的纯朴温暖人心。当然,所罗门的演奏同样没有削弱对诗境的营造,首乐章的中后段,独奏确实给人以“潮打空城寂寞回”的无限惆怅。
这个非凡的录音问世不久,所罗门便因右臂瘫痪而退休,留下一段乐坛遗恨。里赫特在EMI的那一张(马塔契奇/蒙特卡洛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 1975年)如果不是乐队部分较弱,完全应该位居三甲。里赫特是大写意,大挥洒,大手笔,提升了格里格精神上故国情怀的重量,次乐章的抒情,听上去随意弹来,骨子里又分明心潮难平。惯于大处落墨的里赫特弹出来的格里格,境界毕竟开阔高远。
— 2 —
钢琴抒情小品——格里格的《抒情小品》共66首,吉列尔斯(DG 1973年)精心采撷了20首,其中包括《摇篮曲》、《独行者》、《蝴蝶》、《乡愁》等。这一类名字所营造的意象我们已见得太多,以致于光看题目已难再勾起诗意上的新奇。
格里格创作理念跟深刻沉重那一路离得可谓远矣!若说他背上的使命,无非是做他自己民族乐风的一个代言人,轻而不俗,幽而不妖,清澈浅显,那滋味直叫人想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但柳宗元是有所指,格里格有没有呢?
多年以来,我一直不明白是吉列尔斯让这些晶莹剔透的露珠重获新生,还是这些有意无意、若淡若疏的性灵之作成全了吉列尔斯梦幻般的抒情体验。吉列尔斯的着眼点似乎在于展现作曲家拓宽了的和声语言,他在自己的立场上剖析作品。
吉列尔斯曾这样评价过格里格:他的音乐是镶嵌出来的,不仅仅局限于色彩,色彩固然重要,但和声的精致更重要。吉列尔斯的琴有一种深邃的清冷感,像笼罩着浓雾的青山脚下流出的泠泠清泉,又像冬日深夜里悠远浩渺的星空。
加夫里洛夫在DG的录音(1993年)收了24首,但大多数和吉列尔斯的选择是重复的,看得出,他是有意和前辈考较一番。两人的曲目编排值得一说,之所以选取全部的三分之一是为了奉献作品的精华,但他们的选择并未破坏全曲原先在结构上的呼应和完整,开首的第一卷OP.12之一《小抒情曲》和结尾的第十卷OP.71之七《余韵》在两人的选本里依然占据着首尾,《余韵》在曲调上重复着《小抒情曲》,但速度和心情大不一样,一张唱片细细听下来,仿佛完成了一次孤独的心灵远足之后的的慨然归来。
加夫里洛夫的细节也许更清楚些,但总的来说他的演奏只是步了吉列尔斯的后尘。瑞典的后起之秀安德森在VIRGIN的录音(1993年)选了两套,分别是OP.43和OP.54各六首,都弹得清爽秀约,但也仅此而已。弹格里格这些貌似平淡空灵的小曲,还非得钢琴家用自己的人生厚味做依傍不可。
季雪金在EMI有一个1956年录制的双张套(723456677524),曲目是门德尔松的无词歌节选和格里格的36首抒情小品,估计是他的最后录音,也是我至今找到的最多的一个选本。
季雪金采用的是出乎意料的慢速度,这使得格里格的音乐因沉思而变得凝重起来,如果拿它和吉列尔斯那张对照着听,你多半会以为它们像是出自两位作曲家之手。季雪金这里丝毫不见格里格的料峭寒意,有的只是深夜里伴着黄卷青灯的一番晤谈,你只须静静的听便是了。
— 3 —
《培尔·金特》组曲——北欧的音乐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地形山势颇有关系,被大海紧紧环抱的层峦叠嶂与茂林修竹使得格里格的作品多出一份天高水长山远的空旷自然感,一份远离尘嚣的自足与气定神闲的情韵。
卡拉扬版的《培尔·金特》组曲是其毕生傲人的杰作之一,即便如此,他还是用接二连三的重录来体现精益求精。DG的72年版铺张得极为壮观,呼吸简直深入到了极限,但外表的酣畅淋漓之中仍依稀可辨冷傲而高洁之心。第一组曲里的《晨景》像飘过千里冰封的大地的一缕轻烟,那种非人间所有的飘渺感除了卡拉扬真不知道还有谁做得出来。
《奥丝之死》更是体现匠心,弥留之际的百感交集,卡拉扬通过乐队层层叠叠的应和一一吐露,弦乐组层次分明的前呼后应,在卡拉扬自己的录音史上大概只有勋伯格的《升华之夜》和理查·斯特劳斯的《变形》可比。
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在DECCA也有一个录音传世(448 485-2),味道有些不同,温存而诚挚,外观上就没有他指挥柏林爱乐时的许多讲究。EMI的目录里有一个比彻姆指挥皇家爱乐乐团的录音,很是引发我的兴趣,想象中该是温情脉脉,魅力独存的。
《培尔·金特》组曲里,最爱的是结尾的《索尔维格之歌》,从前在EMI的一个精选集里听过巴比罗里指挥哈雷管弦乐团、蓓克演唱的录音,真是声情并茂。
黑胶唱片LP:巴比罗里Sir John Barbirrolli 指挥哈雷管弦乐团、蓓克Janet Baker演唱《培尔·金特》Peer Gynt 组曲结尾的《索尔维格之歌》Solveig's Song
CD : 马里纳圣马丁室内乐团(Academy of St.Martin in the Fields) 波普Lucia Popp演唱
雪国的精灵格里格有“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的妙味。用钢琴来传达《培尔·金特》会是何等模样?伊娃·克纳德霍尔给我带来的种种新奇与冲击,使我感到卡拉扬的格里格映见的只是雪国上空的云层,而伊娃触及的是雪国地表的冰层。
伊娃的演奏,借助BIS公司夸张的录音,其力度强弱反差之大令人难以置信,这只要听她弹同张CD里的《挪威民歌变奏叙事曲》便可知晓。开首处的弱奏犹如蜻蜓点水,高潮段落的强奏则简直是一场遍地开花的轰炸。
而她在《培尔·金特》里又是一副面目。且听《晨景》,那是雪山上冰河源头解冻后水滴的第一声溅响,冰雪覆盖之下,一条涓涓细流正在作苏醒后的最初流淌,在久违了的阳光中,大自然原有的一切音响正在渐渐再生······克氏演奏的《索尔维格之歌》就是献给风景这边独好的北国的一首赞美诗,其真挚和单纯,又有谁能不为之动容?
— 4 —
其他——上面说到的安德森那张CD里尚有格里格唯一的钢琴奏鸣曲,钢琴作品《纪念册》里的两首,加上伊娃·克纳德霍尔那张里的《叙事曲》,作曲家重要的钢琴独奏作品基本也就齐了。我觉得光凭这些作品,格里格“北欧肖邦”的雅号是有点勉强的。他只是一个区域性的作曲家。
几年前出的RCA的拉赫马尼诺夫十张套的历史性专集里竟有几个拉氏同克莱斯勒合作的小提琴奏鸣曲的录音,其中就包括格里格的第三小提琴奏鸣曲。不过听时我老要走神,情不自禁会被克莱斯勒曼妙琴声牵着走,音乐本身反而退居其次了。
此曲的次乐章前段,钢琴有一段营造意境的独奏,被音效所限,想象中的味道出不来,所以就有了后来买到的杜梅、皮雷斯在DG(1993年)的格里格小提琴奏鸣曲全集,再听这首第三,才体味出许多风清月朗的自然之音——格里格的音乐的确难说触及灵魂,但他自有把大自然和人的心灵相互映照时的瞬间串联起来的奇异之力。
80年代我在懵懂中看过一部美国拍的格里格传记电影《挪威之歌》,当时完全不知其人,只觉得他整日寄情于湖光山色,鲜有苦苦求索状,何等的洒脱自在,现在稍稍明白,他的音乐和他的故土一样,一尘不染的美和顺其自然的对生命的享受是第一位的,即便有时不免寂寞,但也决不引向凄苦惨淡一路。
格里格的乐队作品其实还有一些值得一听,DG公司有六张套的贾尔维指挥哥德堡交响乐团的唱片,收得最全。我觉得其中最有意思的一张是收有《挪威舞曲》和《交响舞曲》的那张,特别是《挪威舞曲》,本身的曲调已经够流光溢彩的了,贾尔维又将它们奏得结结实实又虎虎生风,音乐的织体则始终清清楚楚的保持着,这是体现贾尔维水准的唱片。
* * *
贺秋帆|2005/5 《爱乐》
音乐/ 电影 / 人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乐影秋帆”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