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是个儒家的信徒,在他看来,儒家的“仁”,道家的“道”,和佛家的“无”彼此相通。他的学说一半唯物,一半唯心,这种情景的产生,是受王阳明的影响。李贽经常阅读王阳明和王畿的书,又两度拜访王畿,面聆教益。对王畿倍加推崇。
但是他又有另一面,是因为受了王艮的影响,他也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虽然渴望自由,但又不能超然世外,所以他重视物质,也重视功利。但仍然不断提到“心”,他的学说是个矛盾体。
李贽没有自成体系的理论,他是追求哲学自由的哲学家,不畏世俗,行为不羁放纵。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正人君子们的反感和厌恶,他们向万历递了一本奏疏,参劾李贽邪说惑众,罪大恶极。
万历下令让锦衣卫捉拿治罪,并销毁他的著作。
在狱中,李贽用剃刀自刎而亡。
四百年以后,很少人知道李贽,在历史上也寂寂无名。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大明帝国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尽头。
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通通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万年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