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得到上听沈祖芸老师的课,感觉特别好,分享给大家!
孩子入学后,你最关心的是什么?对,是能不能遇到好老师。
九成以上的一年级家长,最在意的是学校给班级配备什么样的老师;
学校配备教师常见的组合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专业强弱组合。
第二种:风格优势组合。
第三种:循环机制组合。
这是小学正在积极探索的主要趋势。循环机制包括大循环和小循环两种。
建议家长做好师生之间的桥梁,让每位老师都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
让孩子喜欢上每一位老师
家长在师生关系的构建上通常有三个误区:
第一个,叫做“点状比较”。
就是把老师孤立出来单独评判,甚至拿这个老师的短板和别的老师的长板比较,比如“我听说那个班的数学老师特负责”“我们班语文老师没有隔壁班的好,抓得一点都不紧”。
第二个叫“增强暗示”。
和第三讲中的“传递赞美”相反,是家长把老师的负面评价转述给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说老师不好。比如直接跟孩子说“你们语文老师给我发信息了,说你总写错别字”或者“你们数学老师脾气太臭,我不喜欢”等等。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暗示效应,影响他和老师的关系。
第三个误区叫“肆意干涉”。
最近我听说了这么一件事。一所小学的三年级家长通过年级家委会集体罢免班主任,原因是老师管得太严了,放学后还盯着孩子做作业,影响了家长接孩子
家长的肆意干涉行为对任何一方都没好处,最直接伤害的就是孩子。孩子一直处于家长、老师的拉锯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完全被破坏了。
那怎么做呢?
三个方法。
第一,开学前后,主动和每位老师沟通。
开学前后两周,你要通过微信、约见和每一位任课老师沟通交流,可以聊聊暑期中孩子的状态;也可以咨询一下开学后老师的期望以及需要做哪些特别的准备,老师也会因此关注到孩子,和你建立沟通。
如果遇到换老师的情况,先不要急着做“点状比较”,你最该关注的是孩子的变化。因为教师阵容的变化很容易让孩子没安全感,孩子需要时间来适应。这时,你要把重点放在主动和新换的老师建立联系上,沟通一下孩子和家庭的基本情况,真实呈现孩子的优势和不足。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主动询问老师喜欢的沟通方式,是微信,见面,还是定期书面交流?你要知道,班级换老师,不仅孩子有适应期,老师也有。你这么做也是在消除老师的不确定感。而你也能迅速了解不同老师的脾气性格。
第二,学期中,和不同老师建立关联。
如果孩子明显表现出对某一门学科的喜爱,那他也一定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你可以重点和孩子喜欢的那个老师沟通,传递孩子的喜爱,并表达希望孩子担任课代表,或者帮老师做些辅助工作的愿望。
这里很关键的提醒是,一定不要只盯着语数英老师,只要孩子表现出对某门学科的兴趣,你就要和这个老师建立关联。比如孩子对唱歌感兴趣,那就和音乐老师建立起联系,因为每位老师都是孩子通往不同世界的一扇门。
你还可以邀请老师作为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见证人,比如你和孩子共同协商立了一个flag,每天阅读20分钟,坚持一个学期;或者每星期跳绳3次,每次不少于500下,然后,和语文或者体育老师一起提醒、鼓励孩子坚持下去,这样孩子会因为老师的反馈更有了持续下去的动力。
第三,孩子对老师有情绪时,要读懂他的内心戏。
低年级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他有时会对老师带点小情绪,多半是因为太想得到老师的关注。
中高年级的孩子一般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某个学科,或因为不喜欢某位老师而讨厌某个学科。你可以引导孩子发现老师的多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