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初三二轮复习,工作量突然就爆表了。改小测卷、改二模卷、大量的资料整合备课、班主任工作......今天很累,下班之后还需要继续加班。所以在守着小猴子写作业的时候,就很焦虑。一开始阅读分享的时候还高高兴兴的,从读英语的时候她不怎么配合开始,我就开始发火了。一股无名的烦躁在心里喷薄,这股烦躁在听到她又没带语文书回家导致无法完成语文预习作业以及新买的笔盒连一盒新铅笔全都弄丢了的时候达到了顶峰。我厉声呵斥了她好久,训斥她读书不认真,读了好几遍那几个词还是不会,又忘记带书总丢三落四,又把笔盒弄丢了。
她是个好动的小猴子,听到训斥的时候,被吓得像个小鹌鹑一样,小心翼翼的、呆呆地听着,不敢说话。看到她这个样子,我的内心理智在告诉我,不要这样严厉,这幅面孔太吓人了。这都是小事情,我不应该反应过度。但是情绪却好像没拴好链子的野马,丝毫不能安分收敛。发完火,她去洗漱睡觉了,我赶紧洗完澡接下来继续工作。弄完部分工作,开始今日写作的时候,回想她委屈的面孔,我内心的愧疚感都要溢出来了。内疚又心酸,内疚自己总是不能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不够温柔,发觉了情绪的失控却仍然放任情绪倾泻。心酸孩子总在忍受我的坏脾气。
事后反省,其实推动我情绪的并不是她读错了英语单词,并不是她丢三落四,而是我自己内心的焦虑,焦虑工作的繁重,不高兴自己休息不够,种种压力之下,把负面情绪向她引爆。
还记得上次跟她交流的时候,她悄悄告诉我说:“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其实我很害怕你发火。”
我说:“我发火是因为你每次都不听话呀,我说什么事情要说好多遍你都不听,发火才听,我怎么办呢?”
她回答我说:“恩,那你下次多说几次嘛”。我说问她:“那如果我多说几次你还是不听怎么办呢?”
她想了一下回答说:“那你做一个提醒手势,我就会去做了。”
我说:“那好,那我答应你,我下次不发火,用这个手势提醒你。”
于是我们约定了一个照相机拍照的手势,下次我叫她做什么事情,她没反应的时候,我做出这个拍照手势就是提醒她。约定之后,我对她发火的次数减少了很多。后来这件事情过了很久,久到我想她肯定已经忘记了。有一天她又不听话了不肯写作业,我没发火,想起那个约定,就把拍照姿势做出来了。出乎我意料的是,她竟然还记得,并且很不情愿但是还是非常具有契约精神地遵守了这个约定,乖乖去写作业了。
今天发完火,突然想起这件事。内心突然很羞愧,小猴子才七岁,犯错时很正常的。一是我的反应不应该这样过度。二是,她还是小孩子都知道要遵守自己做出的约定,而我作为妈妈却说到没有做到。说完就忘记了或者不遵守了。
我想起我很多学生,玩手机没有节制,完全禁止做不到,于是我曾建议他们家长,跟孩子做好约定,做完作业或者完成学习任务可以玩一定时间。这个建议很科学,也很讲道理。但是却几乎没有哪个家庭能做到或遵守,要么是家长认为孩子不守信用,要么是孩子控诉家长说话不算话。作为班主任去调解的时候,也无法调解,因为归根结底双方都失去了对对方的信任,然后自己的开始破罐子破摔。
联系今天这件事,我想根源就在这里吧。很多时候,成人是习惯了耍赖的,客套话、场面话、敷衍话讲多了,承诺变得可以随口而出,或说说而已,或说到做不到,或说别人振振有词说自己百般推脱。而对孩子而言,在孩子还很小还很愿意遵守承诺的时候,语言是很有力量的。如果这个时候损害了孩子对大人的信任,就再也难以建立了。更大的危害在于,孩子渐渐接受了这样的说话行事准则,慢慢变成大人一个模样。那才是最可怕的时候吧。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陶行知的:“教育孩子,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孩子。”原来不仅仅是要变成从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还要回到孩子般“人之初、性本善”的境界,像孩子一样说话算话,像孩子一样认真地去相信不考虑后果,像孩子一样保持人之本性。正如沙法丽·萨巴瑞在《家庭的觉醒》中所说的:“孩子本身就是觉醒的,孩子不需要唤醒,孩子天生具有很多美好的品质,需要觉醒的是我们父母。”
今日抒写,醍醐灌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