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小说总是让人压抑,庆幸许三观的结局还是比较美好的了。
许三观:
幼年孤苦,父死母跑,投奔爷爷;
青年丝厂工作,学会卖血;
卖血前大碗喝水,想把血液冲淡,增加血液,可见,当时人们思想的愚昧。
第一次卖血,收获不菲报酬,娶妻生三子;
三子:一乐、二乐、三乐;
疑一乐模样长变,听信风言风语,认为一乐非亲生子,对其关心减少;
当大多数人都这样说,那么这件事就会由假变真。许三观及他老婆大概就是这样的典型,当大多数人的饭后闲谈一阵又一阵飘进他们耳朵的时候,谣言就占据了他们的大脑,把控了他们的思想,他们就确信了,并且坚定地认为事实就是如此。
文革时期,闹饥荒,许三观卖血,换面条,一乐遭冷落,离家出走,找亲爹。
三个孩子里,一乐倒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机灵勇敢,多次受到不公平对待后,心底依然爱许三观。一乐上房顶,喊亲爹,说出对许三观的爱,这时许三观内心的骄傲冒尖了,也大概明白了不管有没有血缘,一乐始终是他自己孩子吧。
文革期间,打倒走资派,批判不良作风。许三观老婆许玉兰遭人构陷,被拉去剃头发,挂牌子,站大街,接受众人谩骂。
我原以为许三观会自私地保全自己,远离许玉兰,毕竟在他们过去的生活中,许三观多是为自己考虑,但这次却让我感动了。在文革时期,小人物是没法与思想固化的红卫兵们作斗争的,稍有冲入,便会被扣上反党的帽子,轻则挨骂挨打,重则抄家,甚至丢了命。
许三观每日奔走,为大街上衣着破烂的许玉兰送饭,为了不让红卫兵起疑,悄悄将省下的肉与菜藏饭底,慌称为了消灭许玉兰这种不良风气,只给她吃白米饭,随后便转身贴在许玉兰耳边悄声让她赶紧扒肉吃。
他们是有爱的,他们是互相关心的,哪怕生活中经常吵吵闹闹互相埋怨。
三个孩子长大后,为响应党的号召,一乐二乐上山下乡,三乐留父母身边。
为了孩子,许三观又开始了卖血生涯;
讨好二乐领导,卖血请吃饭;一乐重病,一路卖血至上海,途中几次晕厥几乎死掉;
此时的许三观,已经老了。
当初教他卖血的阿方,膀胱破裂,身体已经败了;比他年龄小的根龙,卖血后晕厥、血管破裂,突然死亡。
他有一刻,是怕了,不敢再卖血了。
无奈生活所迫,孩子所累,四处缺钱,不得不卖血生存。
我以为许三观的生命快到头了,我以为余华笔下的许三观将会是一个悲剧结尾,但,我错了。
幸好我错了,不至于让我心底压块大石头。
他的三个儿子成年,娶妻,各安各家了,许三观也已年过六十。他们终于不那么缺钱了。
但,过了大半辈子的穷日子,卖了这么久的血,总会有那么一根思想停留在过去。
我想,身体硬朗的许老头最后在大街上走、走、一直走,他大概是在怀念吧,自己走过了曲曲折折的一生,与自己有过交集的人啊,走的走,散的散了,再也找不见了。
他走过胜利饭店,闻见炒猪肝的气息,那是他第一次卖血后与阿方、根龙的快乐时光啊。
可是,他们却不在了。
生活就是这么残忍,饭店还在,猪肝还有,人却不是从前的人了。
还好,有人愿意陪着他。
他再也不需要只有在卖血后才能奢侈地吃一盘炒猪肝,喝二两温过的黄酒了。
生活终究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