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的小孩子们小的时候都很白,很精致。目光和小嗓门水汪汪的,头发细柔明亮。可是稍微长大一些之后,很快就粗糙了。轮廓模糊,眉眼暗淡。恶劣的气候和沉重的生活过滤了柔软的,留下了坚硬的。”
这是李娟在《阿拉泰的角落》一书中,【我们的裁缝铺】中,提到柴丽克这个学徒时候,写下的一段话,是啊,恶劣的气候和沉重的生活,过滤了柔软的,留下了坚硬的。想必宝玉当时说女儿是水做的,一嫁了人就变成死鱼眼睛,大抵也有些异曲同工之意。
经历过喀吾图的岁月的青春,总是沉默的、胆怯的、暗自惊奇又暗自喜悦的。
柴丽克是一个有着美丽面孔的人,笑起来的时候,整齐的牙齿饱满而晶莹。她的额头光洁明亮。一双美丽清澈的、卷曲着长长睫毛的大眼睛能打动每一个迎着她面孔静静观看的人。
用我们的话说,她是一个很耐看的人呢!
可为什么给人更多的印象确实平凡呢?可能她的灵魂是谦卑的吧……可能她的美丽正是源自内心的甘于平凡。也可能是灵魂深处自带的一种气质罢?
一些面目艳丽,言语热烈的喀吾图女孩子们,粗糙的浓妆后仍是一副安于此种生活的神情,放肆的话语里也字字句句全是简单的快乐。不知道她们这样的青春,滋生出来的爱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作者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因了一两句的评论和概括,“过滤柔软,留下坚硬”、“放肆的话语,简单的快乐”始终牵引着读者,随她的笔触畅游了她在喀吾图当年的岁月。
而“粗糙的浓妆后仍是一副安于此种生活的神情”,这种简单直白而又饱含深意的精炼的文字,瞬间让我想到了春节在家见到舅家表嫂子的情景:
黝黑的面庞,涂上了挣扎而厚重的粉底,和红艳艳的唇彩,焦黄而枯萎的头发高高盘起,似乎想要把脸上的褶子也一起熨平。
活脱脱一个面目艳丽,言语热烈,放肆的话语里字字句句全是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仿佛她就是县城里那个最漂亮的贩卖活鸡的老板娘。
竟不知道,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力量,作者呈现出的慢镜头描写深深吸引着我:
“室外狂风呼啸,昏天暗地。树木隐约的影子在蒙着雾气的玻璃窗外剧烈晃动。被风刮起的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响个没完……但是我们的房子温暖平和得让人没法不深感幸福:
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给香得酥掉了,很久以后会突然掉下一块儿。至于炉板上考的馍馍片的香气,虽然被羊肉味道盖过了,闻不到却看得到---它的颜色金黄灿烂,还漂着诱人的淡红。小录音机的磁带慢慢地转,每一首歌都反复听过无数遍。歌词都失去最初的意思,只剩下一片舒适安逸。”
从室外的凛冽苦寒到室内的温暖如春,热气腾腾的风干羊肉,金黄灿烂的烤馍片,到录音机里咿呀呀的磁带播放,这几个典型牧区的生活物件,以极简的方式勾勒出“只剩下一片舒适安逸”的氛围。
要是喀吾图这个地方还在,说不定很快就会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因为作者这近乎诗意的表达。
我们的裁缝铺,从接触到形形色色的顾客,及店里的学徒为我们展现出一个立体的画卷,呈现出喀吾图这片土地上牧民的生活习俗。
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