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7年6月3日,此时外面正下着小雨。窗外流水淙淙,偶尔还能听见几声鸟叫。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与浮躁,内心拥有的更多的是宁静。
在乡村待久了,一个人会觉得孤独,所以想进城去瞧瞧,走走城市的街道,逛逛好看的小店,或者找个地方看着人群来来往往。但是,闹腾之后发现自己竟是如此的无所适从,只想早点回到乡下,因为在那里活得自在。人就是这么矛盾吧,突然想起了钱钟书老先生写的《围城》,一句话概括就是“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对于进城这件事,我正表现得如此这般。
我喜欢买书,但很多买来的书我都没怎么看。于是,我暗下决心,慢慢地一本一本地看完。我不知道我能坚持多久,因为纵观过去的种种证据我不是一个持之以恒的人。没事,能看多少就看多好吧,我这样自我安慰到。目前,我正在看的书有三本,一本是刘小枫的《拣尽寒枝》,一本是辛夷坞的《我在回忆里等你》,还有一本是李辉的《沧桑看云:不应忘记的人和事》。
《拣尽寒枝》是这三本书中最深奥的一本书,按照学科分类的标准来评判,我觉得有点偏政治学?哲学?社会学?...我不敢妄加评判,可能是多学科的综合体吧。对于刘小枫这个人,只知道他算得上是学术界中的佼佼者,他写的东西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至少是晦涩难懂的。但对比于几年前刚买回来翻书的时候肯定是有进步的,因为现在的我能够静下心来去认真的翻看。或许我应该去查阅这个人的相关信息,了解他,看能否帮助我理解他写的东西。我把他归结为大师级别的人物,写出来的文章肯定是具有很大价值的。从这本书的书名来看,为什么取名为“拣尽寒枝”呢?我想,这位作者肯定是经历了很多的人与事,在惊涛骇浪中归于平静之后缓缓地沉淀。又或许他写的东西是生僻孤傲的,不时兴的。不管怎样,我是难以形容。原来,这有点在猜测对方的心思,为什么他要写这个?他为什么要这样写?我的功底还很薄弱,万不能在大师面前造次。我常常想我要是能博学渊识侃侃而谈该多好!只可惜我太过于微不足道,连我都找不到自己。大师人物往往拥有家国情怀,从全面、国家整体层面来审视生活,因而他们的事迹总是那么地令人振奋,那么地令人向往。他们是天上的太阳,照耀着大地,滋养着万物。可能我有点夸张,但至少在我的心中,比我优秀的都是天上的太阳,照耀着我给我力量促我前行。我也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够成为别人心中的太阳。
《我在回忆里等你》是一本言情小说,断断续续的在看。或许在某些人看来,这些都是没营养的书,而且老是不切实际,容易把人带入想入非非的虚空境地。不管怎样,生活总是需要调味品的,老干正事感觉太死板,偶尔来点不正经还挺刺激的。如果说整天沉溺于这种小说之中,肯定不是件好事。但也有例外,说不定人家看着看着就成了小说家呢。对于这本小说的描绘,我应该怎样介绍呢?很显然我在这方面也不擅长。我想我应该是一个忠实的读者,跟随故事里面的情节走,故事里面的人物喜怒哀乐我也跟着喜怒哀乐,看完了也就完了。这本书总体的基调应该是悲伤的,其实看这种基调的小说会让我心情感到压抑。清风说她很少甚至不看这种基调的小说,她只看欢乐的或者说不悲伤的。嗯,这样也挺好的,至少把自己的情绪多数留给了开心和快乐。
《沧桑看云:不应忘记的人与事》应该是一本文学随笔,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对某一个学者的叙述。我很佩服作者的文笔功底如此之好,对于了解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人物是极好的一本书。有点像是文献综述。目前为止,我读了关于写作梁思成和沈从文的这两篇文章,都是极好的。
对于这三本书的介绍,都是极不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