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怎么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杜绝孩子的坏习惯。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有的孩子玩电脑太投入了,叫他吃饭也不听。这时候还家长该怎么做?一个做法是惩罚孩子,把饭倒掉,让他长记性,养成按时吃饭的好习惯;另一个做法是把饭端给孩子,让他一边玩一边吃。大部分家长都会选择第一种做法,因为他们觉得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很重要。这样做就是一种行为主义的核心理念,觉得人就像是电脑程序一样。如果孩子这一次边吃边玩了,他就会永远边吃边玩,永远不知道按时吃饭。如果孩子这一次能放下游戏,按时吃饭,他就能养成专心吃饭的好习惯了。但其实这么做是有问题的。
首先,孩子是通过“内化”与家长的关系来学习成长的。内化到孩子心里去的,其实不是父母的行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关系。比如,如果想让孩子养成“独立”的性格,不是说从小训练他独立,而是要积极回应他,满足他的需求。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需求积极回应,尽全力满足了,孩子就会觉得他是有依靠的,那他长大之后肯定很有自信,能够独自去探索世界。但如果你从小训练孩子独立,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孩子可能一辈子都会有一种无助和不安全感,不断地寻找依恋和满足,就没有能量去自我实现了。再比如“宽容”这个性格。我们知道婴儿都是有攻击性的,很多家长觉得这是婴儿在“无理取闹”。如果家长这时候能包容婴儿的攻击,孩子就会感觉到,攻击是可以的,展现攻击性的我也是值得爱的。这样孩子长大之后,就会对别人宽容友善,同时也有能力捍卫自己。所以孩子与父母的各种情感关系模式,内化到心里去,就成为了孩子以后的性格。
其次,形成好习惯的另一个关键在于爱的流动。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好的习惯,父母也不例外。很多父母担心自己的坏习惯会被孩子学去。比如在一个家庭里,爸爸酗酒,和另一半的感情很差,这时候妈妈可能会忍不住教育儿子说:“你爸爸是个混蛋,你长大了千万不要学他。”这时候就可能出现这样的结果,儿子小时候会表现的很乖,不会学爸爸的坏习惯,但结婚后,他却突然开始酗酒,甚至打老婆。这样的例子很多,因为每个孩子都渴望在情感上接受父母。如果在意识上不被允许,潜意识就会补偿,而潜意识会支配我们的行为,所以变成了在行为上认同父亲。我们再看一个例子,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父亲,抛弃妻子,真可以说是个“混蛋”。奥巴马的妈妈靠救济金养活儿子,但妈妈却没对奥巴马说过,你爸不是个东西,抛弃了我们,你绝对不能爱你爸爸。相反,奥巴马的妈妈一直告诉儿子,你爸爸是非洲王子,歌唱得特别好,非常有才华,等等,鼓励奥巴马认同爸爸。奥巴马后来成了美国总统,家庭稳定,没有抛妻弃子。
所以,父母其实应该这么做,告诉孩子“坏习惯”并不影响彼此尊重和相爱。如果上面说的那位酗酒的爸爸比较爱孩子,妈妈就应该鼓励孩子接纳这样的爸爸,孩子就会获得这种感觉:有缺点的人也会爱我,也值得我的尊重。孩子长大后就会有广阔灵活的人际关系。无论是行为缺陷,还是看法不同,这些都没关系,关键是,给孩子这种底气:无论如何,爱都存在。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影响孩子性格和习惯的,其实不是父母的行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关系。要想让孩子有个好习惯,关键在于给孩子足够的爱和支持。有了充足的爱和流动,孩子的好习惯自然就会呈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