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做过一个练习,让学生描述一杯奶茶的味道,让人看了这段文字就忍不住想喝奶茶。
一学生写出了如下文字:
这是一杯销量特别好的奶茶,周杰伦代言的,特别好喝,我特别爱喝。
它的味道特别的棒,闻着棒,喝着也棒,我一天不喝就想得慌。
毫无悬念的低分。
四个字评价:苍白无力。
销量好、明星代言、“你”爱喝、“你”喜欢它的味道……这些描述,没有一个能够打动“我”作为读者的心。
好的文字应当让人产生画面感
来看一篇著名的古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全文没有明确地说出远离家人小伙伴的孤单寂寞冷,但却让人感同身受。
马致远用了11个意象,简单罗列,一幅秋日里浪子思乡的画面跃然纸上。
好的文字,应当让人产生画面感。
简单的描述就可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这就是高手。
反观很多初学写文案的学生总会头疼:
为什么我的文章总是干巴巴的,所有人看了都说不生动?
为什么我绞尽脑汁都不知道如何使用文字去描述一个物体?
为什么同样面对瀑布,人家能说出“疑是银河落九天”,而我只能半天吐出两个字“牛X”?
这个时候,我就推荐大家复习一下小学学过的修辞手法:白描。
白描:把读者带进你的世界
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要点就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不求细致,只求传神。
怎么样做到用白描的技法烘托氛围呢?我总结了三个要点:
1、用视、听、触、嗅、味的感官描述代替形容词
还拿开头的奶茶举例,如果去掉那些“特别棒”、“特别好喝”、“销量特别好”这类很虚幻的形容词,从感官上去描述它,该怎样做呢?
这是一杯带着淡淡的粉橙色的奶茶,和燕麦色相比略显冷清,和焦糖色相比又略显优雅,那种带着温柔气质的颜色让人着迷。
……温热的奶茶抱在手心,白色的热气裹着浓浓奶香和香芋的味道,瞬间充斥整个房间。
轻轻嘬一口,丝滑的口感,再配上软软糯糯又很有嚼劲的手作珍珠;舌头微颤,让香芋味在唇齿之间流淌,一种幸福的感觉有内而发……
在对比一下之前的描写,是不是有画面感了?
好像隔着屏幕,感受到了这杯香芋奶茶的味道。
再比如说,描写环境:
这座山很小,没什么人所以很安静,晚上温度很低,白天又特别热。
很小、安静、温度低、特别热这些形容词,其实在文案的进阶学习中是要规避的,因为它们太过主观,并不严谨。
我们能否用视听触嗅味的感官描写替换它们呢?
这座山上下一来回大概用不了两个小时,走在山间小路上,能清楚地听到自己的脚踩断干枯树枝的声音。
这里温差很奇怪,白天还穿短袖嫌热,晚上却不得不套上了棉外套。
很小——上下一来回大概用不了两个小时;
安静——能清楚地听到自己的脚踩断干枯树枝的声音;
晚上温度低、白天特别热——白天还穿短袖嫌热,晚上却不得不套上了棉外套。
这样置换后,文章就生动多了。
2、少用形容词,多用对话和外形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很多名人名篇都善用白描,比如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及鲁迅先生的大部分文章。
这些文章中,作者不注重写背景,而着力于描写人物,通过抓住人物特征的肖像描写或人物简短对话,将人物的性格突现出来。
比如:
忽马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
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
十二个字,赵云的形象高大威风、英俊勇武的形象呼之欲出。
这种描写,总比干巴巴地说赵云“特别帅”、“特别厉害”、“特别勇猛”要生动形象得多。
3、语言日常化
白描还有一个精髓,就是返璞归真。
鲁迅先生曾经说:
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绝不说到一大篇。
他还说:
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用大白话,代替华丽的辞藻,表达真实的情感,不炫技、不卖弄,这亦是白描的精髓。
说了这么多,做个小测试吧!
同样描写印度的街头:
A、印度的街头真是特别的脏乱差,走到哪儿都特别让人反胃,根本接受不了当地人的卫生习惯。
B、在印度的街头,你看看那些街边的小吃可能就已经没有任何食欲了,那漆黑手,还有摊位旁边飞来飞去的苍蝇,更让人反胃的是那些给人感觉永远都没有擦过的桌子,还有那什么都擦的抹布……
哪个更让你产生代入感呢?
相信答案并不难选。
浅谈手法系列:
实例: